腹瀉就診人次上升!單週就診破12萬人,疾管署估疫情中秋後趨緩

近期有許多民眾陸續出現腹瀉症狀,且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資訊,近 4 週健保腹瀉門診就診略有走升趨勢。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近期腹瀉就診人次增加與民眾暑期出遊有關,但沒有特定相關的疾病類別,也呼籲民眾外出時務必注意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病從口入。

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 33 週健保腹瀉門診就診計有 123,096 人次,較第 32 週的 117,969 略增 4.4%,而第 32 週的就診人次較第 31 週的 107,383 人增加 9.8%,且均略高於去年同期。

曾淑慧指出,近期腹瀉就診人次走高主要與民眾暑期出遊、聚餐機會增加有關,但目前尚未發現主要相關的疾病,而今年腹瀉門診就診人次高於過去幾年,可能與疫情解封、民眾恢復出遊相關,而腹瀉疫情通常會在夏季持續,一直到中秋後轉涼才出現緩解。

健保腹瀉門診就醫人次。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健保腹瀉門診就醫人次。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本土傷寒案例現蹤

除腹瀉就診人次持續增加外,疾管署今天亦公布今年首例本土傷寒個案。曾淑慧表示,傷寒主要發生在衛生條件較不完善的地區,今年累計 6 例傷寒確定病例,其中1例為本土病例,另5例為境外移入病例,而台灣過去也都有零星散發個案,近 5 年同期本土病例數相當,2019 至 2022 年為 4、2、1、1例,境外移入則以 2019 年同期為高,2019 至 2022 年為13、3、0、1例。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之腸道傳染病,潛伏期約 8 至 14 天(可由3至60天不等),主要經由食用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常見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腹痛、腹瀉或咳嗽等,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療傷寒及副傷寒,補充水分及足夠休息等紓緩症狀的措施亦十分重要,多數患者治療後可完全康復,但少數會成為帶菌者,需長期追蹤。

如何避免腹瀉發生?

為避免腹瀉情況發生,疾管署呼籲民眾,務必留意個人健康及飲食安全,並落實手部衛生、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且食物應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飲用水應煮沸或使用瓶裝礦泉水、非立即食用的食物應加蓋後置入冰箱保存,尤其沙拉及冷盤之保存應特別謹慎;此外,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正確使用肥皂及清水澈底清潔雙手,才能有效防範。

如有已腹瀉情形,應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以後再恢復上班上學,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且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 20cc 漂白水加 1 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 100cc 漂白水加 1 公升清水消毒清理。

文/林志怡 圖/孫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