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可能是滑囊炎找上門!滑囊炎是什麼?為何又叫「女僕膝」?哪些行為恐踩雷?

清明節長時間跪拜、大掃除久跪擦地、心血來潮去運動...不少人忽然出現膝蓋痛、關節腫脹的症狀,小心可能是滑囊炎找上門!到底滑囊炎是什麼?為何會發生?該如何治療與預防?帶你一起來了解。

延伸閱讀》祭祖跪拜膝蓋痛 治療師3招緩解

突如其來的膝蓋痛,要小心可能是滑囊炎!運動頻繁的關節處,如手肘、肩膀、膝蓋等都是好發部位。(示意圖/Getty Images)
突如其來的膝蓋痛,要小心可能是滑囊炎!運動頻繁的關節處,如手肘、肩膀、膝蓋等都是好發部位。(示意圖/Getty Images)

膝蓋痛?關節痛?滑囊炎可能找上你了!

膝蓋痛、關節痛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造成膝蓋痛的成因有許多,包括韌帶扭傷或拉傷、痛風、滑囊炎以及關節炎等。其中多數民眾較陌生的滑囊炎,其實不只常好發於老年人身上,當關節長時間承受過度壓力、反覆摩擦或碰撞傷害,不分年齡層都可能罹患此症。

滑囊炎是什麼?

人體約有150個滑囊(又稱滑液囊),分布在全身各部位,多位於肢體旋轉、摩擦或碰撞力較大的位置,例如膝蓋、手肘、手腕、腳踝以及肩膀等部位。滑囊提供緩衝、潤滑的作用,透過分泌潤滑液,減少摩擦、擠壓所造成的關節損耗和傷害。當關節頻繁使用時,滑囊就可能出現發炎情況,演變成滑囊炎。

滑囊炎和關節炎有何不同?

由於滑囊炎的症狀和關節炎相似,常被誤認為是後者,然而滑囊炎的發炎部位是關節附近的軟組織,而非關節本身,因此當滑囊炎痊癒後,關節在彎曲和轉動時不會有太大障礙。此外,滑囊炎的疼痛情形也很接近肌腱炎,兩者差異在於肌腱炎的疼痛處比較固定,滑囊炎的疼痛位置則會改變。

延伸閱讀》路跑、健走完膝蓋好痛,一定是關節炎嗎?6疾病也會膝蓋痛

滑囊炎症狀有哪些?

滑囊炎容易發生在運動頻繁的關節,骨科專科醫師高逢駿整理出滑囊炎經常發生的位置與對應症狀:

  • 肩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肩峰下滑囊炎為主要病症。

  • 手肘:手肘疼痛、後方腫脹、局部積,最常見的是鷹嘴突滑囊炎。

  • 膝蓋:腫脹、積水、膝蓋活動受限,主要有髕骨上、前、下三種滑囊炎和鵝掌滑囊炎。

  • 髖部:屁股痛、坐骨痛、髖關節外側痛、無法行走或上下樓梯,常見為大轉子滑囊炎與坐骨滑囊炎。

  • 腳踝:腳跟痛、腫脹、無法行走,以跟腱滑囊炎居多。

滑囊炎的高風險族群有誰?

滑囊炎常見成因包含重複性動作與身體局部承受過大壓力,另外像是自體免疫疾病、創傷感染等,都有可能引發滑囊炎。以下為好發的高風險族群:

長時間重複相同姿勢、運動

滑囊炎中的髕骨前滑囊炎,因重複性的長時間跪膝,導致膝蓋骨滑囊受壓迫發炎,常見於家庭幫傭或工地工人,故又稱「女僕膝」、「礦工膝」。另外,長時間久坐的上班族、學生族群,也容易罹患坐骨滑囊炎。

突然激烈運動或運動過量

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短期內突然加大訓練或從事激烈的運動,可能造成鵝掌滑囊炎,導致內側膝蓋疼痛不適。

姿勢不良、穿不合腳的鞋

經常穿高跟鞋或不合腳的鞋子,導致後腳跟疼痛不適,也容易出現跟骨後滑囊炎、跟腱滑囊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患者

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者,罹患滑囊炎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此外,痛風或假性痛風患者,也容易因尿酸堆積,導致關節滑囊炎。

免疫系統較差者

滑囊炎不只發生在成人身上,有些免疫力較差的小孩也會罹病,通常發生在膝蓋跌倒受傷後,沒有及時清潔、消毒,當細菌透過傷口侵入後,就容易造成滑囊感染,並出現腫脹、發燒等症狀。

延伸閱讀》穿高跟鞋「腳跟劇痛」怎舒緩?復健醫親授「伸展運動3招」改善

滑囊炎如何治療?

多數滑囊炎患者只要多休息,大約一到兩周後就會自行痊癒。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建議,發病頭兩日,每1至2小時可針對患處冰敷15分鐘,緩解不適感;兩天後再進行熱敷治療,幫助復原。若感到疼痛難耐,可諮詢醫師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切記不要推拿或按摩患處,避免加深症狀。

若症狀在三天後仍未改善,建議就醫治療,藉由骨骼肌肉超音波,判斷發炎位置以及嚴重程度;嚴重患者需先引流滑囊液,或注射玻尿酸增強滑囊的潤滑與保護作用,減輕疼痛。

延伸閱讀》膝蓋內側一動就超痛!醫揭密「鵝掌肌腱」發炎症狀、治療復健一次看

滑囊炎怎麼預防?

肌肉退化與關節僵直,是形成傷害的主要原因,應避免長時間重複相同動作,或過度刺激關節滑囊的運動;平日也可多做舒展筋骨的動作,如太極拳或柔軟體操等,保持關節的靈活性。運動前確實做好暖身,也能配戴具支撐、避震或緩衝效果的護具,降低對關節的傷害。

啟新診所提醒,平時避免久坐久站,若坐著超過50分鐘,最好起身活動一下筋骨;並選擇軟硬適中、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以預防坐骨滑囊炎。

飲食方面,骨科醫師游敬倫建議,平時多攝取含有Omega-3食品、抗氧化食物、優質蛋白質、礦物質,像是鮭魚、瘦肉、木瓜、奇異果以及柑橘類,都具有抗氧化功能,可協助修復筋骨,降低發炎的風險。此外也能補充維生素A、C、E、D和葡萄糖胺等保健食品。

實習記者:廖彥甄

核稿編輯:林思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