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蛀洞」後遺症多 掌握治療時機莫輕忽

「膝關節骨壞死」俗稱膝關節蛀洞,因為發生率低,常會被忽略。骨科醫師建議,民眾若出現膝關節嚴重疼痛且經過保守治療仍無明顯改善時,應該立即進一步接受檢查,才不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龐清廉報導)

嘉義縣一名六十多歲的宋姓老太太在半年前右側膝關節開始出現疼痛,因為害怕就醫,都在藥局買止痛藥或葡萄糖胺來吃,但症狀始終未見好轉。之後嘗試使用玻尿酸和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等保守療法,症狀反而越來越嚴重,每天走路痛不欲生,直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才確認是罹患俗稱膝關節蛀洞的「膝關節骨壞死」。

嘉義長庚醫院關節重建科黃贊文主任指出,膝關節骨壞死的發生率不像髖關節股骨壞死的發生率那麼高所以容易被忽略,而且發生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因為服用類固醇或者酗酒導致,其中還有一部分的病人像宋老太太一樣是原因不明,又稱之為「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還好經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終於擺脫膝蓋疼痛與杵拐杖走路的黑暗人生。

醫師進一步指出,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發生率女性較男生多,比率約3:1,主要發生的位置是膝關節的股骨內髁。50歲以上的發生率約3.4%,65歲以上的發生就升高到9.4%。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於早期X光檢查可能看不出有明顯的變化,不過隨著病情的進展,在後期X光可看到明顯的關節軟骨下的空洞(蛀洞) ,到了晚期X光會出現空洞塌陷合併關節炎等情況。治療時應該先釐清是否因類固醇或酗酒等造成骨壞死,以提早預防其他關節也發生骨壞死的情況。

一般治療可分成疾病早期時的非手術治療及後期和晚期時的手術治療,黃贊文醫師強調,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的治療與疾病的病程息息相關,早期治療可以避免嚴重的後遺症,建議民眾若發生膝關節嚴重疼痛且經過保守治療仍無明顯改善時,應該至骨科進一步就診評估,才不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