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內視鏡揪腸癌 腸阻塞者不宜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大腸癌是國內癌症死亡第 3名,傳統大腸鏡檢查若沒有麻醉,常讓民眾卻步。醫師表示,大腸膠囊內視鏡檢查屬非侵入性檢查,但健保未給付,且不適合腸阻塞或憩室的患者。
沙鹿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吳喬森表示,大腸癌早期沒有症狀,通常發現時都已是晚期,狀況包括糞便有血、排便變困難、大便變得較細小。依照發生的位置,肚子甚至有可能摸到腫大的硬塊,體重減輕、貧血頭暈等。
吳喬森指出,大腸癌的發生可分為 3階段,即正常、息肉、癌症,從開始到發生的時間需要近 10年,因此建議每 3∼ 5年做 1次檢查。但若首次檢查發現息肉時,建議隔年再持續檢查,若隔年還有,第 3年再持續做檢查,之後 3年 1次。
目前檢查的方式分為糞便潛血檢驗、下消化攝影檢查、乙狀結腸檢查及大腸鏡檢查,其中以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最普遍,也都有健保補助。因潛血檢查並不完全準確,因此大腸鏡仍成為最有效的檢查方式,可透過檢查時就將息肉處理,但因檢查為侵入性,若沒有額外申請麻醉,疼痛感明顯,許多人常因此放棄,尤其若曾腹部開過刀,因腸道可能有沾黏,易無法順利檢查。
吳喬森說,近期國內引進新的大腸膠囊內視鏡方法,大小約 1顆藥丸膠囊,受檢者只需要吞服,並在身上戴上影像接收裝置,受檢時間約 8∼ 16小時,膠囊會隨著消化道沿途攝影,最終隨著糞便排出,是非侵入性檢查,是害怕大腸鏡檢查的民眾另一選擇。
但這項技術費用需 5萬元左右,健保沒有給付,且不適合腸阻塞或有憩室的患者,尤其若是在檢查後,若是真的發現有瘜肉或腸癌,仍需要手術或大腸鏡協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