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台灣】「教會白話字初學議論會」問、答(3)

前言:本專欄注重以「問」問題來「求」知識,請讀者多多參與「問」、「答」有關白話字拼音的問題,共同解開一般民眾對羅馬拼音字難言的心結。我們要先徹底理解每個拼音「字母」,不要先強記每個「拼音字」。

問:學「漢字中音」,台灣為何不廢除「注音符號」改用羅馬拼音?台灣的學生既然已懂英文字母,隨時都可用「羅馬字母」a b c d . . . 學「漢字中音」,可是現在還在用「注音符號」 ㄅㄆㄇㄈ . . .,太浪費時間和資源!中國在這一方面比台灣實際。

答:你的問題和意見,發人深省;你認為台灣學生用「注音符號」學「漢字中音」不實際,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廢除「注音符號」政府不肯定,行動不具體,情況不真實,成效不彰顯。

我們可把台灣和中國政府羅馬拼音政策的優劣,以及民眾學習羅馬拼音熱忱的高低做一比較,分出歷史的、政策的、社會與教育的因素來議論。

一、歷史因素:台灣開始用「羅馬字母」拼字,早於19世紀末葉,源起於西洋傳教士來台灣。他們為著傳教的目的,用羅馬白話字向不識漢字經文的農夫傳授《聖經》,當時台灣住民有多種「原台語」、「福台語」、「客台語」互不相通,這些人學習白話字只限於宗教的信仰,人數少,學習的態度被動。

反觀中國的羅馬拼音,時序始於17世紀初,利瑪竇於 1605 年出版《西字奇蹟》的三篇文章,雖然早台灣近 300 年,但是當時並未蔚成風氣,之後蘊釀了 300 年,到清末民初,中國推行羅馬拼音,不再是西方傳教士對中國少數信徒的勸服,而是中國有識知識分子自動自發「內攻外應」,過了半世紀才有今日豐碩成果:一舉統一了羅馬字母「漢語拼音」,也統一了各地無數方言成了「普通話」。

中國推行羅馬拼音過程中,「內攻」例如「力主廢除漢字的人看來,中國傳統文化是邪惡的,而漢字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就是邪惡的、落後的、野蠻的代表。」主張廢除漢字的代表人物是國民黨的「四大元老」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蔡元培。

國民黨四大元老認為要救中國首先要廢除漢文,因而提倡廢除漢字。圖/百度百科
國民黨四大元老認為要救中國首先要廢除漢文,因而提倡廢除漢字。圖/百度百科

「外應」出於廢除漢字失敗後的覺悟:「....『廢除漢字派』認為:廢除漢字時機未到,廢除之前先應對國語進行統一,主體就是漢字的拼音化。為此,廢除漢字派經過實踐的失敗後,心中帶著憤懣,重新回到了漢字拼音化之路。」代表人物當是趙元任、林語堂、劉半農、胡適、錢玄同等20世紀初的海外留學生「數人黨」成員,他們的中心思考是,改革漢字朝著就事論事評定是非,認定漢字在現代各種「新知識」層面扮演的功能失敗,他們不像台灣現今改革漢字,動輒政治掛帥,引來數典忘祖的無謂罪名。

二、政策因素:談到台灣語言政策,李登輝前總統的名言「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最可描述。在母語層面,台灣 1895 年被「日據」後,近 130 年間,日、中相繼迫使台灣改朝換代,社會、學校、家庭語言二度改換,母語脫序。

尤有甚者,國民黨內戰敗逃時,在缺乏「現代語音教學」師資的荒涼時段,決定把「注音符號 ㄅㄆㄇㄈ . . .」帶到台灣,訓練毫無頭緒的老師,亂事講習督導,教導無辜被迫的學生,亂事強調記憶學習,80 年下來,學生憑記憶囫圇吞棗,學會了如何用「注音符號」來學習「漢字中音」。

政府漠視「語音教育」的失敗,深植學生腦海,於是當注音「符號」要轉換成「音同、調同、理同」的羅馬「字母」時,學生就淪於胸「無」成竹,一籌莫展了,何以故?老師長年教錯、學生長年學錯了,導致學生「聯想」能力薄弱,聯想是教育之本,學而無從聯想,「知」之止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 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將中華民國政府所稱的「國語」改稱為「普通話」。母語使用人數8.48 億(含第二語言使用者)圖/王泰澤提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 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將中華民國政府所稱的「國語」改稱為「普通話」。母語使用人數8.48 億(含第二語言使用者)圖/王泰澤提供

三、社會和教育因素:社會和教育的因素,牽涉到人的能力與志向。「注音符號」由當年甫創建的中華民國制定於 1912 年,隔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由會長吳稚暉主持,海內外語文專家40餘人經4個月集會研議,1918 年 11 月 23 日正式公布「注音字母」。

此時段,正值中國學生留學歐美吸收西學,攻研西方語言學,針對的是「羅馬拼音」字,而不是「符號注音」法。儘管如此,因「拼音、注音」同是新鮮的學問,聲、調的字母或符號的基本要求「內部一致性 internal consistency」, 時有捉襟見肘之處(點入「國語羅馬字的修定經過與檢討」於「網頁瀏覽器 browser」查尋原文)。

在文獻上,這群「五四」海外菁英,對中國新發展的「注音符號」並無大加提倡,或許因此,讓中國避過了一如台灣「注音符號」現代語音教學「殃及全學子」的厄運。

於是他們現時代的羅馬「漢語拼音」,目前才得以通過電腦軟體,奠定了統一無數「方言」而成單單一種「普通話」的地位 ,明顯地領先難定孰優孰劣的台灣國語「通用拼音」。

後語:「答」後聯想

1980 年初,我的研究室購置了一組笨重的 IBM 個人電腦 PC、監控器 monitor、鍵盤 keyboard、和打印機 printer;不多久,朋友告知有電腦「文書軟體」(例如「雙橋」)可以用來寫中文,我想起早期(~1960 年)素來喜用腦不喜用手(指)的台灣留學生,將面臨無法打字寫英、漢文章的樂趣,他們將無法操作英、漢兩用的鍵盤,也因而想起林語堂發明「中文打字機」的零散故事。

明快打字機尺寸:9“x14”x18“,64 鍵,每字打三鍵,一分鐘可打 50 個字,總共 8,352 個字符。自設計、自投資 12 萬美元 (合今 2023 年 ~150 萬美元)從未量產。圖/王泰澤提供
明快打字機尺寸:9“x14”x18“,64 鍵,每字打三鍵,一分鐘可打 50 個字,總共 8,352 個字符。自設計、自投資 12 萬美元 (合今 2023 年 ~150 萬美元)從未量產。圖/王泰澤提供

林語堂是文學家、語言學家、英漢雙語寫書暢銷,書出去、錢進來、發大財;他花了 30 年,自力設計中文「明快打字機」有成(「泪目!他鮮為人知的科技史:林語堂傾家蕩產研發中文打字機 。他文人身分,自信當得起打字機的發明家,明快打字機於 1947 年製成,可惜由於當時社會因素,市價昂貴,消費者買不起,始終沒有得到量產。

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寫信褒獎(po-chiong) 林語堂說:「語堂兄,日前在府上得用你的打字機打字,我非常興奮。只要打兩鍵便看見同類上下形的八個字在窗格出現,再選打所要打的字,這是個了不起的發明。還有個好處是這鍵盤不用學便可打。我認為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打字機了。」

1947.5.22. 早 11 點,林語堂把「明快打字機」從工廠抱回家,擺放客廳桌上。父女鑑定同樂。圖/王泰澤提供
1947.5.22. 早 11 點,林語堂把「明快打字機」從工廠抱回家,擺放客廳桌上。父女鑑定同樂。圖/王泰澤提供

以上試答「注音符號」與「羅馬拼音」在台灣和中國的正、負面發展。敬請讀者不吝斧正。也請讀者就白話字繼續發問,經共同議論以達共識。筆者聯絡處:taitzer@gmail.com

「專欄」下期(4)預告:注音「符號」和拼音「字母」的分別與運用。這個分別廣泛被忽略。顧名思義,注音「符號」只用於文字的「注音」,拼音「字母」有雙重用途,用於「拼音」及「拼字」

專欄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