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西班牙當代偉大建築師!里卡多・波菲最引人注目的畢生代表作

紅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紅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2022年1月4日,西班牙建築大師里卡多・波菲(Ricardo Bofill)在巴塞隆納過世。出生於西班牙內戰剛結束之後(1939年),誕生於富裕家庭的波菲,年少時因為經常旅行,對建築產生熱情。1963年時,他和一群好朋友創立了里卡多・波菲建築工作室(Ricardo Bofill Taller de Arquitectura),開始籌劃日後一系列令人驚艷的作品,其中由水泥工廠改建的工作室,可說是他職涯的名片。其他像是被視為反抗西班牙現代主義和佛朗哥獨裁統治的「瓦爾登7號」,或是重新詮釋被火燒燬的羅馬式建築「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以及他最廣為人知、如迷宮般的「紅牆」等,展現出或壯觀、或甜美、或神秘等千變萬化的風格創,造出一個個彷彿舞台般的夢幻世界!

西班牙阿利坎特省・上都(1971年)

上都(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上都(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名稱來自馬可波羅傳記中忽必烈美麗的宮殿——上都(Xanadu),這棟出現在濱海小鎮卡爾佩(Calpe)、充滿異國情調的建築,占地2,300平方公尺,由17間公寓組成,是里卡多・波菲最具代表性的十大作品之一。

上都(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上都(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靈感來自前衛建築團體Archigram對於烏托邦的實踐,以及模塊化具型結構的插入式城市(plug-in city)概念。圍繞著核心階梯,結構沿垂直狀模塊連接每一層,波菲不只以形狀呼應附近的伊法克岩層(Penyal d'Ifac),更希望將它打造成「生活空間的花園城市」~~

上都(Photo by: Petr Svarc/UCG/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上都(Photo by: Petr Svarc/UCG/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方形模塊化底座難免產生空隙,有些被拿來當成露台使用,儘管部分因為無法進入而形成空間浪費,卻成就了上都充滿戲劇性的美學,這是一座聳立懸崖上、俯瞰地中海的旋轉城堡!

上都(Photo by: Petr Svarc/UCG/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上都(Photo by: Petr Svarc/UCG/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外觀漆成深綠色,上都巧妙融入周遭地景。除了欣賞外觀之外,你也可以以日租方式下榻其中,體驗世外桃源般的建築與景色。

*安道爾・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1972年)

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坐落於庇里牛斯山東南部、法國和西班牙之間,面積不到470平方公里的安道爾(Andorra),境內遍布高山峽谷,是歐洲地勢最高的國家。在這個微型國家的北邊、鄰近法國邊界的卡尼略(Canillo)教區,有座流傳神秘傳說的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Mare de Déu de Meritxell)⋯⋯

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12世紀末的某個1月6日,梅里特塞爾村民在前往卡尼略彌撒的途中,發現了一朵盛開的野生玫瑰。當時不但不是玫瑰的開花季節,玫瑰底部居然有尊聖母聖嬰像,於是村民將雕像放在了卡尼略的教堂。沒想到隔天,這尊雕像又出現在同一朵野生玫瑰下方!

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這次村民把雕像帶到恩坎普(Encamp)的教堂,然而奇怪的事情再度發生,隔天,和之前一樣,雕像又出現在同一個地方。於是村民想起了其他地方類似的故事,認為這是一種徵兆,就在梅里特塞爾發現一塊奇蹟似沒有被冬雪覆蓋的空地後,他們興建了一座教堂,也就是今日的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

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梅里特塞爾聖母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只不過教堂在1972年時被大火燒毀,於是邀請里卡多・波菲重建。波菲沒有將它恢復到原本的樣貌,而是以嶄新的設計結合羅馬式建築和現代建築,同時巧妙融合光線,以及庇里牛斯山的美麗風光。至於當初那尊聖母聖嬰像雖然沒有逃過祝融,不過還是可以在教堂內看到另一座複製品。

*西班牙阿利坎特省・紅牆(1973年)

紅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紅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上都不是里卡多・波菲在卡爾佩唯一的傑作,兩年後另一座後現代公寓大樓,同樣位於懸崖上、就「貼」在它身邊——紅牆(La Muralla Roja)不但名列波菲最具代表性的十大作品,也經常被推崇為波菲一生中最讓人驚艷的建築!

紅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紅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依舊雄偉如同城堡,只不過這次換上紅色的面貌。這座公寓大樓以水泥為主要建材,透過模組化框架建造而成。50間公寓以開放式樓梯、走廊、平臺和橋梁彼此串連,外觀看似簡單,其實隱藏著錯綜複雜的結構,以及令人眼花撩亂的色彩。

紅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紅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靈感來自埃及、阿富汗和摩洛哥等地一種名為「卡斯壩」(casbah,泛指要塞、城堡或堡壘)的阿拉伯地中海式建築風格,只不過波菲以前衛的方式將它重新詮釋,讓人彷彿走進迷宮之中,產生空間上的錯覺~~

紅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紅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以臂長約5公尺的希臘十字架幾何圖形建造,這座複合式建築總共嵌入了13個這類十字架,並且在室內布局中,將廚房和浴室設置於這些十字結構的交叉點,同時利用內、外部庭院或天井,將自然光引進室內⋯⋯

紅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紅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於是這些交叉結構翻轉出令人難以想像的變化,特別是在濃烈或對比的顏色襯托下,陽光照射或陰影反差下,紅牆的面貌變得更加豐富,讓人好想走進這處充滿魔幻氛圍的劇場!

*西班牙巴塞隆納近郊・工廠(1973年)

里卡多・波菲與工廠(Photo by Paco Elvira/Cover/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里卡多・波菲與工廠(Photo by Paco Elvira/Cover/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1973年時還誕生了另一座里卡多・波菲的重要建築:位於聖胡斯托・德斯韋爾恩(Sant Just Desvern)的「工廠」(La Fábrica)!1916~1917年間,La Auxiliar de la Construcción S.A.水泥公司成立,並且建造了一座水泥工廠。廠內竣工於1924年、出自美國工程師設計的105公尺高煙囪,可是當時歐洲最高的煙囪。

工廠(Photo by julio donoso/Sygma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工廠(Photo by julio donoso/Sygma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儘管挺過西班牙內戰,輝煌時期曾雇用將近400名工人,工廠卻在戰後因為產生的污染造成社區抗議,最後只能在1968年時以遷廠取代擴建,原址就這麼成為廢墟⋯⋯直到1970年代波菲發現了它,並展開部分破壞和改造工程,讓前水泥工廠搖身一變成為里卡多・波菲建築工作室的大本營。

工廠(Photo by julio donoso/Sygma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工廠(Photo by julio donoso/Sygma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不只是辦公室,這裡也是波菲的居住空間,同時擁有模型製作車間、檔案室和圖書館,甚至還有一個被稱為「大教堂」的大型內部空間,用來舉行會議、展覽和音樂會等多種活動,也因此人們描述它是波菲的職業和個人生活的心臟與大腦!

工廠和後方的瓦爾登7號(Photo by julio donoso/Sygma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工廠和後方的瓦爾登7號(Photo by julio donoso/Sygma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波菲將數十個水泥儲存筒倉保存下來,利用他對空間的感受力,改造成辦公室和住宅,此外還將整片建築群的屋頂和露台,種滿鬱鬱蒼蒼的植物,成為周圍工業區中的一片綠洲。融合了加泰隆尼亞哥德式和超現實主義等多種建築風格,工廠是早期歐洲後現代主義建築中的一大經典~~

*西班牙巴塞隆納近郊・瓦爾登7號(1975年)

瓦爾登7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瓦爾登7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毗鄰工廠的瓦爾登7號(Walden 7)同樣引人注目,名稱源自美國作家兼心理學家B.F.史金納(B. F. Skinner)的小說《瓦爾登2號》(Waldon Two),該書內容描述一座烏托邦社區⋯⋯

瓦爾登7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瓦爾登7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由於預算低於當時補貼住房的標準,瓦爾登7號不但建在巴塞隆納以西的地區,還必須為了增加公寓數量縮減公共區域⋯⋯然而波菲費盡心思,以他的長才發揮創意,反而讓這片建築群「逆襲」,因模塊化公寓和大量公共社區空間聞名。

瓦爾登7號(Image Source : REUTERS/Nacho Doce)
瓦爾登7號(Image Source : REUTERS/Nacho Doce)

裝飾著無數小而對稱的窗戶,瓦爾登7號遠看彷彿一座外星基地。建築歷史學家文森特・斯卡利(Vincent Scully)曾經在《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中描述它是「一座極具表現主義色彩的公寓」,有著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大師高第,以及前衛建築團體Archigram的色彩~~

瓦爾登7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500px Plus)
瓦爾登7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500px Plus)

由18座塔樓組成,它們從底座轉移、形成弧線,並且與附近的塔樓連接,誕生了人們口中擁有「七個相互連接的內部庭園的垂直迷宮」。波菲將它打造成樓高16層、446戶住宅,能容納1,000人居住的公寓大樓,甚至還在頂部設計了三座游泳池!

瓦爾登7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瓦爾登7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值得一提的還有,過去的瓦爾登7號外觀其實更「立體」,原本立面覆蓋著一片片紅色的小瓷磚。然而後來因為瓷磚掉落造成危險,因此當地政府在1990年代和1995年的結構修復與翻新工程中,以紅色油漆取代了大部分的瓷磚,如今只能在一些小陽台上看到這些小瓷磚⋯⋯。

文字/Iris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