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工藝設計分館 推廣文化、藝術興國

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臺北市南海路上一棟有著青色琉璃瓦、紅柱白窗櫺的重簷攢尖屋頂造型式樣,似「天壇」建築,呈現戰後「復興中華文化」風格,由留法建築師盧毓駿設計,過去曾是學童校外教學必訪的「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後因科教館移至士林,館舍經整修後,成為以工藝國際化為目標的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科教館轉型 以工藝國際化為目標

民國38年政府遷臺後,學界有鑑於科學救國的重要性,始推動在臺北市籌建科學館的計畫。科教館建於45年,以推行通俗性科學教育及輔導中等以下各級學校之科學教育,經常舉辦一般性與專題性科展,以及舉辦各種科學演講與電影放映,肩負我國科學教育發展的重任。該館舍成為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後,則以工藝國際化為目標,城市工藝、青年工藝和國際網絡等內容為核心業務,進行城市串聯與國際交流。

該建築由肩負「復興中華文化」使命的盧毓駿設計,整體建築平面採用下四層正六邊形、上三層圓形的設計,建築外觀與風格,採中式「天壇」設計,呈現傳統北方中原建築樣貌,內部為現代主義的表現場域,有仿古根漢的迴廊空間、螺旋狀樓梯坡道與列柱式結構等。因其為戰後臺灣建築發展具代表性建築,充分反映對「現代科學」與「傳統文化」融合之努力,於2006年公告為臺北市定古蹟。

五月與東方特展 回溯現代美術運動史

因適逢史博館重新對外開放,在史博館一旁的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特別展出「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即日起至4月28日,帶領民眾跟著藝術家的作品,回溯臺灣現代美術運動歷史發展過程。其中,「五月」與「東方」是2個成立於民國39年代末期的畫會,在46年5月和11月先後推出首展,帶動臺灣藝壇整體創作風格的改變,成為戰後臺灣美術史重要指標,也是「現代繪畫運動」萌發的關鍵力量。

「五月與東方」特展,展出多位藝術家作品,讓民眾認識臺灣的美術史。(記者范瑜攝)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似「天壇」建築,為留法建築師盧毓駿設計。(記者范瑜攝)

「五月與東方-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展出多位重要畫會成員作品。(記者范瑜攝)

建築內部為現代主義的表現場域,有螺旋狀樓梯坡道與列柱式結構等。(記者范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