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藝術節多元史觀 帶你尋訪「時間博物館」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2024臺北藝術節8月2日至9月8日盛大開展,以「時間博物館」為主題,邀請日、法、比、泰、臺灣藝術家推出10檔節目,有再現歷史現場,感受大時代氛圍,也有個人生命經驗再回溯,尋求解放曙光,還有從希臘神話到架空世界的現世寓言;從不同角度與形式,展現看待、處理歷史的多元角度,帶領觀眾一窺他們的故事。

北藝中心董事長王文儀表示,臺北藝術節邁入第26屆,推出9檔售票節目、1檔免費節目、2場免費駐地研究分享,總計40場次展演,參與藝術家橫跨世代,有重量級也有中生代與年輕藝術家加入,節目涵蓋經典重製、女性處境的反思、時代集體與個體文化的壓抑,代表不同年代的詮釋,還首度規劃近20場「北藝人物」、「北藝筆記」深度講座。

資深導演黎煥雄、新生代導演吳子敬合作《闖入者》,8月2至4日北藝中心藍盒子上演,重現1986年黎煥雄首部劇場作品,透過跨世代的對話,踏上時光機展現80年代「臺灣小劇場運動」風華,劇情融合梅特林克獨幕劇《闖入者》與卡波特短篇小說《美莉安》,透過劇場回顧歷史、反思當代社會,不僅對當年小劇場風潮的致敬,更揭露青春的焦慮與對噤聲社會的對抗。

金枝演社史詩鉅作《西來庵》8月9至11日北藝中心大劇院登場,以1915年漢人及平埔原民武裝抗日事件為背景,重現義軍搏命之戰,緊扣兄弟結義、反抗日本殖民的主題,細膩的角色刻劃與悍氣十足的場景,探索臺灣歷史的B面,呈現比正史還精彩的民間俠義傳奇。導演王榮裕表示,這齣戲8年醞釀,英文劇名是「The Loser of Legend」,呈現失敗英雄的傳奇故事。

同黨劇團《父親母親》9月6至8日北藝中心藍盒子三度重演,結合臺語、歷史、布袋戲3元素,電影快速剪接手法,像公路電影般在悲傷沉重間來回說故事,劇中年近半百的主角阿文,在養父遺物發現一張疑似生父舊照,從而踏上尋根之旅,最後竟揭開家族暗藏多年秘密。6位演員詮釋36個角色,透過本土布袋戲發展,複寫臺灣人在不同政權下求生存的努力,帶出國族及身份、性別認同。

臺灣女性主義藝術家蘇品文最新舞作《剩女經濟》8月30至9月1日北藝中心7樓大型排練場演出,由北藝中心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跨國共製,聚焦探索「剩」的文化與市場消費導向的經濟意義,關注「大齡」、「剩女」等社會標籤,引領觀眾探索一段跨越語言及文化背景、共同思辨現今性別權力關係的對話。

比利時視覺藝術家米耶・沃洛普《一路到底》,8月23至25日北藝中心球劇場上演,由無限循環的演唱、編舞及體操組成節目,12位表演者透過一首歌,突顯劇場的生命力與社會意義,透過回溯自我創作的歷史,討論比利時的劇場史。

法國大師級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新作《黑暗之光》,8月31日至9月1日在北藝中心大劇院亮相,從德法公視影集《H24》挑選改編9個真實故事,揭示女性日常遭受各種暴力,從街頭騷擾到性侵,從蕩婦羞辱到父權至上,展現女性憤怒感慨,並抒發創傷,也希望為每個個案點亮希望之光。

泰國新銳導演維帢亞・阿塔瑪《曼谷公寓》經典重製,8月24、25日水源劇場上演,以獨特隱喻手法探討泰國社會的集體盲目信仰或崇拜,採雙面舞臺講述2間公寓4個人平行的生活,交織出對當代泰國社會結構的犀利反思,窺探不可觸碰的三大支柱:宗教、軍隊與君主制度。

日本劇作家前川知大經典作《太陽》臺灣版,8月9至11日北藝中心球劇場演出,四把椅子劇團許哲彬執導科幻作品,在架空世界假想一場生化攻擊、病毒蔓延,賴以為生的「太陽」,卻諷刺地將人類分化為兩個對立世界,探討族群分化、刻板印象與進化論,唯有互相理解才能創造更多可能性。

81歲日本舞踏傳奇麿赤兒(Akaji Maro)與法國編舞家馮莎・夏紐共創舞蹈《黃金雨》,8月17、18日北藝中心球劇場登場,以希臘神話為靈感,相異舞蹈風格的跨文化對話,進入超越國籍、文化與年齡的身體交流。2名舞者分別以太陽神和愛神的形象出現,開啟各種相遇、試探與互動,顛覆主流審美經驗,探索人性、身體和扮裝的無限可能。

2024臺北藝術節8月2日至9月8日開展,以「時間博物館」為主題,展現看待、處理歷史的多元角度,帶領觀眾一窺他們的故事。(記者黃朝琴攝)

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介紹日本舞踏傳奇與法國編舞家共創舞蹈《黃金雨》。(記者黃朝琴攝)

金枝演社史詩鉅作《西來庵》再現歷史現場,感受大時代氛圍。(金枝演社提供)

同黨劇團《父親母親》,結合臺語、歷史、布袋戲3元素。(同黨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