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博館《鯨驗值》特展 「朗氏喙鯨」全骨首公開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國立臺灣博物館《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即起擇定一樓東展間登場,該展與中華鯨豚協會合作,從臺灣早期捕鯨故事開始,透過鯨骨標本揭露的秘密,透過標本、影像訴說鯨豚的心聲,關鍵爭議事件回溯反思,認識臺灣鯨豚保育的轉變與重要,「朗氏喙鯨」稱號鯨豚界最神秘的物種,國內首度公開4公尺長全身骨骼,相當震撼,引領觀眾走入鯨魚神秘世界。

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祁偉廉提到,為提供不同觀展經驗,展覽期間規劃標本製作體驗活動,開放親子體驗鯨豚標本製作,除認識鯨豚骨骼結構,也從標本尋找鯨豚受傷的痕跡,加深對鯨豚標本的認識,關切鯨豚保育的議題。

祁偉廉表示,鯨豚標本其實很難製作,因為鯨豚的皮膚富含油脂,不像哺乳類或鳥類可以製成剝製標本,這次展出臺灣歷年擱淺死亡後,製作、典藏的鯨豚骨骼標本,除耳熟能詳的藍鯨、抹香鯨與臺灣白海豚等骨骼標本,步入展場可見到一對超過3.6公尺的大翅鯨下顎骨,另有「朗氏喙鯨」4公尺長的全身骨骼,也在國內首度公開。

臺灣得天獨厚的海洋環境,全球1/3鯨豚物種出沒於此,臺灣從1913年開始捕鯨,成為鯨豚類動物「鯨恐」的開始,到1981年禁止,近70年期間,大約捕殺超過2500隻鯨豚,留下許多的骨骼述說著哀歌,希望透過該展宣導環保社會責任。

1994年,臺灣第一次嘗試鯨豚擱淺的救援,開始鯨豚的保育工作,2019年更在「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的推動下,成立「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結合各方的力量希望讓鯨豚們能更親近臺灣。

但時至今日,船隻撞擊、漁業誤捕、誤食海廢與環境問題所造成的疾病感染等現象,仍是時有所聞,無法根絕。近百年來,生活在臺灣海域的鯨豚歷經了鯨恐、鯨嚇、鯨慌與鯨覺等不同時期,所有的生命經驗都在骨骼上留下印記,記錄不同時代的故事。

《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透過標本、影像訴說鯨豚的心聲。(臺博館提供)

《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步入展場可見到一對超過3.6公尺的大翅鯨下顎骨。(臺博館提供)

《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引領觀眾走入鯨魚神秘世界。(臺博館提供)

《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從臺灣早期捕鯨故事開始,認識鯨豚保育轉變。(臺博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