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研究登頂尖期刊】雞皮疙瘩藏生髮密碼 禿頭救星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掉髮令人困擾,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系特聘教授、臺大醫院皮膚部主任林頌然主持的跨國研究團隊,從「雞皮疙瘩現象」發現刺激豎毛肌收縮,可提升毛囊幹細胞活性,加速毛髮再生,經動物實驗證實,找到毛囊幹細胞調控與毛髮再生的新密碼,有助藥物研發解決禿頭。實際應用還要6至10年,昨登國際頂尖期刊《細胞》(Cell)。

林頌然表示,毛囊是身體少數有「週期性再生」現象,可感受環境變化,進行季節性再生,研究團隊探索毛囊幹細胞如何感知,結果發現寒冷時,交感神經會高度活化,除刺激豎毛肌收縮產生「雞皮疙瘩」,毛囊幹細胞活性也會同時提升,具有加速毛髮再生增進保溫的功能,這也解釋為何寒帶動物,如北極熊,總擁有豐厚的皮毛。

林頌然解釋,冷風刺激交感神經,導致豎毛肌收縮及毛髮直立,可留住體表更厚一層空氣,形成更好的冷空氣絕緣體,團隊研究發現交感神經與毛髮生長息息相關,可提升「毛囊幹細胞」的活性,加速毛髮再生,再者,胚胎皮膚內,毛囊最早發育,並在毛囊內形成幹細胞,隨後幹細胞產生的衍生細胞,會分泌一種「音速刺蝟因子」,打造適合的微環境,以誘導「豎毛肌」在毛囊周邊發育。

林頌然進一步表示,豎毛肌發育完成後,交感神經會伸出神經纖維來支配毛囊幹細胞,形成「交感神經─豎毛肌─毛囊幹細胞」的3源結構,實驗證實,一旦毛囊失去豎毛肌,交感神經也會自毛囊附近退離。

林頌然指出,雄性禿患者的禿髮處,也可看到豎毛肌消失,交感神經可能也與雄性禿的病理機轉相關,交感神經在接近毛囊幹細胞處,會形成類似神經突觸的結構,使交感神經有效率地透過釋出腎上腺素,精準刺激毛囊幹細胞的活性。而毛囊幹細胞是透過ADRB2受體接受訊號,進而啟動毛囊再生。

這項研究有助於藥物研發,實驗證實透過小分子藥物活化ADRB2受體,可活化小鼠毛囊,因此調控其下游分子途徑,將有潛力作為開發「生髮藥物」的新標的。

臺大醫院皮膚部主任林頌然主持跨國研究團隊,從雞皮疙瘩裡發現生髮秘密。(臺灣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