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高教國際化論壇 美歐亞五所頂尖大學國際長齊聚

來自美歐亞洲五所頂尖大學的國際長、學術行政主管,以及駐臺外國機構代表齊聚「「臺師大高等教育國際化論壇」」分享疫情後的國際化策略 (臺師大提供)
來自美歐亞洲五所頂尖大學的國際長、學術行政主管,以及駐臺外國機構代表齊聚「「臺師大高等教育國際化論壇」」分享疫情後的國際化策略 (臺師大提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等教育國際化論壇」大合影 (臺師大提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等教育國際化論壇」大合影 (臺師大提供)

隨著疫情解封,各國重啟邊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行為期兩天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論壇」,來自美、歐、亞洲五所頂尖大學的國際長、學術行政主管,以及駐臺外國機構代表齊聚臺師大,共同分享國際化策略,同時皆提及疫情導致國際新生人數銳減,但目前已從谷底爬升,回流速度超乎預期,相信一兩年內就會恢復到疫情前。

 

15位國際講者分別來自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法國勃艮第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Fulbright學術交流基金會、英國文化協會、法國在台協會及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等。同屬臺灣大學系統的臺大、臺科大兩校國際長,也擔任論壇主持人,近300位到場的學者專家中,不乏臺灣各大專院校國際長、行政主管,規模盛大。

 

臺師大吳正己校長表示,此次論壇也是臺師大百年校慶活動的一環,兩天內聚焦討論國際策略夥伴、國際學術交流、全球網路教學、全球校友連結、國際招生策略、跨國教育與實習、全英語教學、海外華語教學等八大議題,未來也將把論壇內容集結成冊,發送給臺師大姊妹校及各合作學校。

 

「疫情之後,臺灣成為美國學者和學生最想來研究漢學的地方。」Fulbright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Randall Nadeau說,基金會與臺灣合作已有66年歷史,受到疫情阻礙,以及美國中止與中國、香港合作的計畫,34位美國學者轉而赴臺灣繼續進行研究,其中18位是漢學研究者。有位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家過去長期與中國北京大學合作研究,來臺後才發現這裡擁有豐富教學資源。

 

臺師大劉以德國際長指出,國際化一直是臺師大的願景,除了致力於與國際高等教育機構進行交流合作,提升教學和研究品質,並透過交換計畫、雙聯學制等加值效益,讓學生擁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此次論壇的舉辦,不僅是臺師大對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貢獻,也是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次重要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