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法共製親子劇《消失》 正向思考死亡 魔幻且詩意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臺法跨國共製親子劇《消失—神木下的夢》,17至19日將於臺大遊心劇場獻演,以「生命的消失」為主題,近似神話故事結構,呈現一個床邊故事,以擬人化動物角色,講述一對姊弟學會勇敢,體驗生命的旅程,從正面能量思考死亡;整齣戲充滿魔幻與詩意風格,巧妙運用戲偶、面具、光影、物件等複合材質,建構現實與夢幻交織空間,帶孩子進入哲思與想像,也激發大人喚回童心與新視野。

臺灣「飛人集社」與法國「東西社」(L'est et L'Ouest合作推出「一睡一醒之間」系列,以生命的三階段為主題,創作團隊以溫柔的魔幻風格,製造出神話般的世界,讓東西方的大小觀眾都為之著迷感動。走過10年合作歷程,今年推出全新重製第三部曲《消失—神木下的夢》10週年紀念版。

編劇周蓉詩表示,她以接近童話或神話故事的結構,來述說當初講給女兒聽的床邊故事,透過擬人化的動物角色,以及姊弟間的童言童語,讓生命中的「消失」一題不再沉重。作為生命三部曲的終曲,整體主創人員在這10年間無論在各自的生命歷程或創作經歷,都準備到某種程度,所以可以用比10年前更有智慧的方法,來重新製作這個極富意義的作品。

《消失—神木下的夢》劇情描述一對姊弟為了尋找另外一個世界,他們學會勇敢,鼓起勇氣跳進千年神木的樹洞,體驗前所未有的生命的旅程。在另一個世界裡,她們遇見活了千年的龍王,與龍王嬉鬧間,兩姊弟意外分離;姊姊懵懂地見證狐狸與土地的「婚禮」;弟弟被龍王誘惑喝下了神奇的水忘了一切。姊弟倆踏上不同的旅程,也得到新的生命視野,讓他們突破自我,做出勇敢的決定。出發冒險,也是返家的旅程,接近路途的終點,他們也將明白「消失」之後還有什麼。

飛人集社擅長運用各種複合式材質,包括戲偶、面具、光影,甚至是日常的一些物件,來創造出真實與魔幻交織的冒險故事。舞台美術上,飛人集社與波隆納插畫獎得主莒絲蓮‧額貝哈(Ghislaine Herbéra)合作,以其擅長但在臺灣較少見的刮畫手法,打造既細膩又奇幻魅惑的視覺風格。

音樂設計王榆鈞將會在現場演奏以及演唱,有小學唱遊課的趣味,又有流浪吉普賽的悠揚。王榆鈞的歌聲為這齣講述「生命的消失」的舞台劇,賦予溫暖與安慰,從正面能量思考死亡,地底下是生命篇章的終回,也是新芽的序曲。

臺法跨國共製親子劇《消失—神木下的夢》,17至19日於臺大遊心劇場獻演。(飛人集社提供)

親子劇《消失—神木下的夢》,以「生命的消失」為主題,呈現一個床邊故事。(飛人集社提供)

《消失—神木下的夢》由王榆鈞現場演奏及演唱,有小學唱遊課的趣味,又有流浪吉普賽的悠揚。(飛人集社提供)

《消失—神木下的夢》充滿魔幻與詩意,運用戲偶、面具、光影、物件,建構現實與夢幻交織空間。(飛人集社提供)

臺灣「飛人集社」與法國「東西社」全新重製《消失—神木下的夢》10週年紀念版。(飛人集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