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泰藝術家毓繡開展 多媒材展現「過日子」

徐均育以鐵絲凹折和纏繞的方式來展現人體群像(圖片來源:毓繡美術館提供)
徐均育以鐵絲凹折和纏繞的方式來展現人體群像(圖片來源:毓繡美術館提供)
泰國藝術家烏達邦以蚊帳和薄紗疊出立體且會飄動的人像(圖片來源:毓繡美術館提供)
泰國藝術家烏達邦以蚊帳和薄紗疊出立體且會飄動的人像(圖片來源:毓繡美術館提供)
毓繡美術館2023年底邀請臺灣和泰國藝術家聯合展出「過日子」(圖片來源:毓繡美術館提供)
毓繡美術館2023年底邀請臺灣和泰國藝術家聯合展出「過日子」(圖片來源:毓繡美術館提供)

毓繡美術館2023年下半年度展覽「過日子」邀請臺灣及泰國兩地共四位藝術家展出,包含徐均育、庫索菲亞・尼布耶莎(Kusofiyah Nibuesa)、羅懿君和烏達邦・寧曼萊考(Uttaporn Nimmalaikaew),藝術家們的創作媒材相當多元,有取自於日常可見的鐵絲、紙板、香蕉皮、紗網等,利用火燒、印染、風乾等技法處理後拼湊成肖像、人體,藉以探討尋常生活表象下的種種議題。此展覽即日起展至明年2月18日。

 

毓繡美術館展覽組謝瓊儀表示,臺灣觀眾對於東南亞藝術家的認識較少,這次特地邀請了兩位泰國藝術家與臺灣藝術家聯合展出,且呼應疫情後希望呈現人們日常樣貌,藝術家以不同的技法呈現日常中人們的臉孔、身體各種姿態。

 

謝瓊儀介紹,藝術家徐均育以紅銅線及鐵絲為媒材,勾勒出生活場景中的熟悉角色,不管是獨身一人的市場小販半身像或三五成群的街邊長者群像,金屬線條從纏繞、彎折、鍛打的過程中,彷彿人們得以重整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泰國藝術家庫索菲亞的家鄉緊鄰馬來西亞國界,雖長年面對種族、宗教、身份認同等議題,但她的作品以紙浮雕的方式展現對於傳統市場的記憶,仍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下人們之間的緊密連結。

 

謝瓊儀說,藝術家羅懿君利用風乾或曬乾後的香蕉皮,紀錄外籍移工在台的生活群像及心境滋味。泰國藝術家烏達邦的大型繪畫裝置,以層層蚊帳、薄紗建構出家庭成員的臉孔與身軀,薄紗的飄動展現了身心的紊亂,陰鬱的氛圍也展現了當今社會人心的不安。

 

毓繡美術館表示,為了確保觀眾的觀展品質,展覽採預約參觀制,歡迎民眾預約觀展,到毓繡美術館不只欣賞藝術作品,也能享受舒適的美術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