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米種子入庫北極 貢獻全球農業永續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在國立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的推動下,臺灣科學究團隊5月底前進北極,將第一批計170種珍貴臺灣小米種原,送達挪威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進行「異地安全備份」,成為國際合作、科學外交與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央大學和外交部今(22)日在臺北舉行「臺灣珍貴小米種子入庫北極」記者會,宣布第1批約170種珍貴臺灣小米種原送至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以維繫小米基因多樣性;不僅是臺灣科學與外交的成就,也有助於全球農業的永續發展,彰顯臺灣對全球種子多樣性的貢獻。

挪威斯瓦爾巴5月29日舉辦「臺灣參與全球種子庫計畫」入庫典禮,透過歡迎儀式和演講,強調全球農業遺產的保護,以及國際合作的精神。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農業部國家作物種原中心研究員陳述、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主任倪春發、臺灣原住民代表等人將親自參與。

根據中央大學資料,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有「末日種子庫」之稱,為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2008年建立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斯匹次卑爾根島;截至2024年,透過全球各國政府、研究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捐贈,已收藏450萬種植物種子的樣本,展現國際社會保護全球農作物多樣性的共同努力。

周景揚表示,小米是臺灣各地原住民族的重要主食,也是唯一有完整祭儀的作物,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小米在糧食安全、營養和永續農業上占有重要角色;小米的種原保存與復種,攸關臺灣飲食文化與氣候變遷下的農業發展,在確保臺灣小米品系種子具備發芽活性後,將送入北極全球種子庫,進行「異地安全備份」永續保存。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所長林學詩提到,無論人類經濟、科技再怎麼發展,沒有糧食就活不下去,因此農試所在31年前就建立國家的作物種原庫,蒐集不同的品系種原,為的就是保留給後代子孫重要的資產;國家種原庫每年約要花1000萬元電費,將種原保存在零下18度,未來小米種原送到挪威斯瓦爾巴種子庫後,將保存在冰下。

李家維指出,聯合國將2023年訂為「國際小米年」,因為在全球暖化下,現有的農業品系很難應付突如其來的旱災、水災、冰凍等氣候變遷,但小米可以,耐乾旱不需要很多水,抗病性又強,不需要灑農藥,營養也很好,而臺灣將小米無私地放在全球種子庫和國際分享,對全球農業永續發展至關重要。

臺灣研究團隊5月底前進北極,將第一批計170種珍貴臺灣小米種原,送達挪威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以維繫小米基因多樣性。(中央大學提供)

臺東縣海端鄉崁頂部落古謠班演出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祈求任務圓滿順利。(中央大學提供)

臺灣團隊5月底將小米種子送往北極全球種子庫,進行「異地安全備份」永續保存,攸關氣候變遷下的農業發展。(中央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