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大蛾類資料庫、公民科學資料庫「慕光之城」面臨服務暫停窘境 生多所:將繼續服務

由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架設的公民科學資料庫「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慕光之城蛾類影像查詢系統」,因支持營運相關計畫到期,目前欠缺專職維運資訊人員,且因十餘年來累積資料近80萬筆,大幅超出當初租用虛擬主機所能處理規模,隨時可能暫停服務,讓不少蛾友感到可惜。生多所所長楊嘉棟今(20)日承諾,「慕光之城」未來將納入「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資料庫管理,生多所會維持其基本運作,繼續提供服務,「不會關掉」。

「慕光之城」資料庫最早是由生多所2010年臉書社群平臺開設公開社團「慕光之城─蛾類世界」,開放蛾友自主提供記錄調查資料而來,至今已累積64萬2,875筆(已鑑定88科3,874種)資料,系統提供以科、屬、種為基礎的查詢功能,可分別顯示符合查詢條件的所有蛾照和分布圖。另外「蛾類標本影像查詢系統」也累積採集紀錄及標本12萬5,151筆(已鑑定78科2,955種)。

目前管理「慕光之城」影像系統的生多所研究員兼野生植物組組長林旭宏,近期常在個人臉書分享「慕光之城」資料庫營運困境,他今日受訪指出,當初系統架設時資料不到20萬筆,但如今已成長到近80萬筆,使用查詢的民眾也多,租用的虛擬主機規格太小,無法負荷,因此隨時可能暫停服務,但資料都受到完整保留,並未遺失。

林旭宏表示,目前租用的虛擬主機每年租金不過2、3萬元,未來可能需要升級雲端主機,預估費用不會差距太多,「經費不是問題」;主要問題在於系統維運原由研究計畫支持,隨著計劃2022年結束,本來維管的資訊人員離職,他本身並非資訊工程專長,因此需要新的資訊人員協助資料轉移及日後的維運。他說,生多所重視這個資料庫系統,他在臉書發文只是想提醒蛾友可能發生暫停服務的情形。

氣候變遷增加植物病蟲害防治難題,毛蟲和蛾類是重要指標,農業導入AI技術亦需要資料完善資料庫,「暮光之城」以公民科學家的力量,集體進行全臺灣龐大資料蒐集,加上蛾友拍照、提問、辨識和回答,更是科學和環境教育的一部分,臺灣最大蛾類大數據資料庫竟會因缺乏專人管理,及每年不到3萬元主機維運經費面臨暫停服務,一時間令不少網友感到訝異。

「慕光之城」影像系統累積大量公民調查的臺灣蛾類資料,可供民眾查詢比對,了解目標蛾類在臺灣出現的時間、空間分布情形。林旭宏表示,因資料庫資料並非很有系統的調查,因此對於族群數量較多、累積資料量較大的蛾類,或許可能可以作為學術研究佐證資料;但因資料來源純粹是公民出於自身興趣嗜收集,並未針對病蟲害蛾類、也未針對農業地區所收集,他不確定未來能否延伸做病蟲害防治應用。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主任秘書陳子偉表示,過去秋行軍蟲剛入侵臺灣時,外界質疑此蟲早已出現在臺灣,當時防檢署即透過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運用「慕光之城」調查資料比對,確認秋行軍蟲可能出現臺灣的時間點,證實臺灣此前並未有秋行軍蟲,而是民眾將斜紋夜盜蛾等與秋行軍蟲貌似的蛾類誤認。

陳子偉說,「慕光之城」資料庫對農業病蟲害防治能夠有所貢獻,但有些病蟲害蛾類的辨識仍需要細部特徵比對,甚至解剖,就不一定是公民調查收集的影像可確認。

楊嘉棟表示,生多所本有針對資料庫管理編列相關經費,未來「慕光之城」資料庫將納入(TBN)資料庫一併管理,林旭宏退休後將由所內研究人員接手,繼續維運,生多所會維持其基本運作,但目前未考量進一步擴充其功能等延伸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