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事將對日本供應鏈產生何種影響?:預先準備將經濟風險減至最低

若臺灣真的有事,依賴臺灣與中國的原物料、零件與半導體的日本經濟將會面臨巨大損害。筆者建議,除了將生產基地轉為在岸生產移回國內之外,更應採取「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供應鏈分散策略,以及與友好國家共同進行研究與開發,推動「知識創新的友岸合作」。

日本供應鏈對於臺灣與中國的依賴現況

中國侵略臺灣的風險日益增加。若不幸爆發戰爭,對於日本經濟的影響將難以估計。這是由於日本企業的供應鏈重度依賴從中國進口原物料與零件,以及從臺灣進口半導體晶片之故。然而,若臺灣有事,日中與日臺雙方之間的貿易將面臨大幅縮減。

例如,日本進口的電機電子產品,目前中國占約45%。相較於超過50%的巔峰時期,即使已有下降趨勢,依賴中國的程度仍然非常高(圖1)。而在進口汽車零件的部分,中國占比近年來反而呈現上升趨勢,已超過40%(圖2)。至於積體電路(譯註:Integrated Circuit,縮寫為 IC)的進口情況,臺灣占比已超過60%,並且呈現增加趨勢(圖3)。

進口中斷將損失十倍的附加價值生產

在核心產業如此依賴臺灣與中國的狀態之下,若原物料與零件的進口中斷,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僅限於進口金額。下游企業的生產亦將停滯,其影響會透過供應鏈擴散且放大規模。

筆者與兵庫縣立大學的井上寛康教授利用超過百萬家企業400萬筆以上的交易資料進行模擬:若從中國的進口中斷,將對日本生產何種影響?根據模擬結果,假若從中國的進口中斷80%且持續2個月,即使中斷的進口總額約為1.4兆日圓,但推算出日本的附加價值生產將減少約13兆日圓(相當於2個月附加價值生產額的約15%)(*1)。總而言之,將會減少的附加價值生產大約是進口中斷金額的十倍。

此外,亦針對不同產業的進口中斷進行影響分析,圖4顯示相關結果。根據該圖,可以得知進口中斷對於電子與資訊通信設備產業的影響非常大。

雖說如此,若機械、金屬、化學、塑膠等產業的進口中斷,損失金額並不多,不過由於日本的供應鏈上游廣泛使用這些產業的進口產品,因此進口中斷所導致的生產減少金額非常大。其理由在於,若更加上游的原物料與零件供應遭到中斷,將影響更多的下游企業,進而放大最終的經濟損失。

而仍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模擬分析的結果是基於某些假設計算而成,若稍微改變這些假設,將可能導致數字的大幅變化。因此,這些分析並不能準確預測進口中斷所帶來的經濟損失,而是應該解釋為,透過供應鏈將會產生放大效應,以及顯示出因應供應鏈的網絡結構而發生變化。

此外,很遺憾地,由於數據取得的限制,無法進行有關臺灣進口中斷的影響分析。然而,考慮到日本半導體產業在供應鏈上游重度依賴臺灣,若從臺灣的進口中斷,其影響之大無庸置疑。

(*1) ^ 在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發表的論文裡,由於該論文使用企業的總生產額,而非附加價值生產額,因此數字有所差異。為了可以與GDP的規模進行比較,此處使用的是修正為附加價值的生產額。

國內回歸的在岸生產仍有其極限

為了抑制中國侵略臺灣所帶來的經濟風險,某種程度上必須降低對臺灣與中國的依賴狀態。

其方法之一是實施在岸生產(onshoring),亦即讓製造生產的基地返回國內。日本政府已投入6200億日圓的補助金,以擴大國內半導體生產,吸引臺灣的台積電(TSMC)在熊本建立生產基地,並資助鎧俠(Kioxia)、美國威騰電子(Western Digital Corporation)與美光記憶體日本(Micron Memory Japan,前身為爾必達,2013年由美光科技收購)等公司的設備投資。日本政府也支援半導體製造公司Rapidus,該公司致力於次世代半導體的研發與生產。不僅政府,許多企業也開始規避中國風險,並戮力強化國內生產。

從強化韌性與活化日本經濟的角度來看,這種在岸生產的趨勢動向獲得某種程度的正面評價。特別是招攬台積電在熊本建立廠房所投入的巨額補助金,已經吸引九州地區使用半導體的企業、原物料與零件、製造設備的生產企業因而集結。若藉由吸引外資企業,讓高度技術可以逐漸滲透傳遞至產業聚落內的日本企業,那麼巨額補助金所發揮的效果便有所值。

雖說如此,政府與企業都應該理解在岸生產仍有其極限。企業拓展業務至海外,原本是為了追求生產效率,若極端地推進在岸生產,將損害生產效率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從圖1至圖3也能得知,電機電子與半導體的進口金額急劇增加,而汽車零件的進口金額則相對穩定,不可能完全依靠國內生產取代這些產品。

再加上,投入補助金以培育產業的「產業政策」,不一定總是成功。即使中國常被列舉為產業政策的成功案例,也證實了僅有在得以維持產業內部的競爭之下,產業政策才能促進生產力提升。縱使推動半導體產業的在岸生產與吸引投資的政策,成功的必要條件仍在於,實施政策時須避免陷入保護主義的立場,並持續關注國際市場的競爭。

此外,在日本國內亦存在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日本是一個天災頻繁的國家,目前已有預測指出,不遠的將來可能發生南海海槽地震、東京首都圈板塊內地震與富士山火山爆發等嚴重災害,將對日本的產業聚落地區造成巨大損害。考慮到此點,生產基地若過度集中於日本國內,潛藏著很大的風險。

推動友岸合作以分散風險

因此,在岸生產與招商吸引投資的同時,或許更加重要的是,藉由降低對於中國的依賴,將供應鏈分散到國安問題較少的友好國家,實行友岸合作(譯註:friendshoring,也譯為「友岸外包」)。透過原物料與零件的生產基地和供應來源國的多元化,即使臺灣有事而導致供應鏈中斷,尋找替代來源亦相對容易,進而減輕所受影響。

自東日本大地震以來,日本的汽車產業深切體會到供應鏈中斷的風險,藉由合作夥伴的多元化與零件的標準化,以因應此項挑戰。其成果便是在其後的熊本地震與新冠疫情期間,成功地控制了供應鏈中斷所帶來的影響。

誠然,對於企業而言,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並在許多不同國家進行生產與採購,的確需要付出成本。但在現今依賴中國的風險日益增大的情況之下,採取「中國+1」的戰略,亦即在中國之外至少確保另一個國家足以作為生產基地與採購來源,從成本效益的觀點來看,應該有其優勢。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作為「中國+1」戰略的有力合作伙伴,來自東盟(ASEAN)的進口比重出現停滯,尚有擴大空間。此外,考慮到歐美企業目前也正在半導體等製造業實踐在岸生產,強化與這些國家的供應鏈關係,亦成為一個重要選項。

在政策方面,除了支持在岸生產之外,也期望可以實施支持友岸合作的政策。實際上,日本政府已經提供補助金,給予那些在東盟擴大生產基地的企業。此外,JETRO(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中小企業基礎設施整備機構與地方自治體等機構,以往至今持續提供海外生產和採購所需的資訊支援,以及與海外企業的媒合服務。特別已有許多資料證明,屬於後者類型的「連結支援」相當有效,預期未來能進一步擴大服務。

此種連結支援不僅在日本國內進行,透過國際合作,將會更有效率。例如方法之一是利用G7、IPEF(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與SCRI(日印澳供應鏈彈性倡議)等國際性經濟框架,增進各國支援機構的相互合作,建立起媒介合作夥伴的平台。

日本與友好國家共同進行研究開發

此外,對於強化供應鏈韌性的重點在於,聯合友好國家進行知識創新的合作,共同推動研究與開發,活化知識創新層面的友岸合作。

目前,美國及其盟國與中國之間,不僅在資訊通信技術等高科技產業實施了物品的出口管制,也針對技術出口進行管制。美國對中國的華為等企業的出口管制、日本透過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加強特定重要物資的出口管理,其中便包含技術的管制。中國也在加強包含技術方面的出口管制。不僅是物品,也開始出現技術的脫離分斷(脫鉤)。

在如此情況之下,日本難以獨自對抗中國技術霸權的動向,擴大與美國、歐洲和澳洲等友好國家進行國際合作研究,必不可或缺。由筆者等人進行的研究裡,存在大量證據顯示,國際合作研究可以促進創新,然而日本在國際合作研究方面,一直以來未能充分進行。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日本申請的國際專利裡,從國際合作研究產生的比例僅有3%,相較於OECD國家的平均為8%,以及美國的13%,明顯極為缺乏。

透過創新獲得高度的技術能力,足以成為被他國需要的存在,並建立堅實強韌的供應鏈。若擁有技術能力,即使原物料與零件的供應中斷,亦能開發出替代品。

從這個意義上,日本近年的政策值得肯定。日本政府不僅吸引了台積電在熊本建立生產基地,更吸引其在筑波設立研發基地,並且支援其與日本企業與大學合作推動研究。此外,還設立了LSTC研究平台,旨在透過日美合作研究,推進次世代半導體的研發。韓國三星電子利用日本政府的投資補助,在橫濱建立了半導體的研發基地,更與日本的材料與製造設備的製造商合作進行研究(日本經濟新聞,2023年5月13日)。

不過,為了確保這些國際性的共同研究支援可以發揮效果,仍然必須注意切勿過度保護主義,而是獎掖多元企業參與,確保開放競爭。此外,亦不能侷限於半導體領域,不能忽視對各個行業進行補助支援,促進廣泛的國際合作研究。

維持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的平衡

本文意識到中國軍事侵略臺灣的風險,說明降低對於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以及通過在岸生產與知識創新的友岸合作,從而實現降低依賴的必要性。

然而,維持與中國這個鄰國的經濟關係,毫無疑問地對於日本經濟有所助益。許多實證研究亦指出,若能保持一定的經濟關係,實際上反而有助於預防衝突的發生。因此,對於深入牽涉國家安全問題的產品與技術上,將其與中國的關係降至最低;而對於高度依賴中國的產業,則試圖促進貿易伙伴國家的多元化有其必要,但過度縮小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並非上策。在本文的最後,必須強調此點。

現在的實際狀況是,日美雙方皆急劇縮減對中國出口高度牽涉國家安全相關的產品,例如半導體製造設備與積體電路等產品,但整體貿易仍保持平穩,或者稍微下降。找出國家安全問題與經濟利益的最佳平衡並非易事,唯有持續匯集產官學的智慧,以尋求解決方案。

戸堂康之 [作者簡介]

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經濟學研究科教授。學術專業為發展經濟學與國際經濟學。1967年生於日本大阪府。畢業於東京大學教養學系教養學科,其後取得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博士(Ph.D.)。歷任南伊利諾伊大學助理教授、東京大學教授和專攻長等職,自2014年起擔任現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