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河川污染的警示:97%回收率擋不住塑膠危機

臺灣政府曾宣稱寶特瓶回收率高達 97%,這本該是令人驕傲的數字,但綠色和平的淨溪調查揭露:在淡水河和曾文溪的塑膠垃圾中,寶特瓶類占最大宗,達 34.8%。這驚人的差距說明了一個事實:單靠回收,不足以解決塑膠污染問題。跟隨我們的調查足跡,一同揭開河川塑膠污染的真相。

一次性的便利,生態的永恆之殤

2024年,綠色和平通過實地調查、人力採樣與辨識,分析淡水河與曾文溪的廢棄物污染分布與種類。
2024年,綠色和平通過實地調查、人力採樣與辨識,分析淡水河與曾文溪的廢棄物污染分布與種類。

「一袋,五袋,十袋。揮汗如雨一整天,河面和岸邊的垃圾,好像沒有撿完的一天。」志工短短一句話,顯見心「塑」重重。

在盛夏炎熱的 6 月,綠色和平啟動河川廢棄物調查,在臺灣南北兩大指標河川——淡水河與曾文溪——進行 13 場淨溪行動,超過 250 人次志工收集了 23,981 件廢棄物。經人工逐一辨識發現,高達 89.1% 是塑膠垃圾。(延伸閱讀:綠色和平百人南北大淨溪,揭露臺灣塑膠危機

這些塑膠垃圾中,最常見的種類依數量最多為寶特瓶類(34.8%)、塑膠包材(17.5%)以及一次性食品包裝與餐具(16.4%)。一次性產品看似方便,卻是以脆弱的生態系統作為代價,特別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河川下游地區,塑膠污染愈加嚴重。

淡水河下游是全臺灣最大紅樹林的棲息地。在這片濕地的懷抱中,紅樹林以其獨特的氣生根與盤根錯節的板根,在漲退潮之間,無奈地攔截了大量來自上游的垃圾。

綠色和平攀爬隊的行動者在社子島頭公園的紅樹林,發現在保麗龍生根發芽的水筆仔。
綠色和平攀爬隊的行動者在社子島頭公園的紅樹林,發現在保麗龍生根發芽的水筆仔。

品牌檢視:誰是河川污染的推手?

紅樹林以無聲的寬容與溫柔守護環境,但人類失控的塑膠生產模式,正在加劇氣候變遷、污染環境和加速生物多樣性的流失。為了扭轉這三大危機,綠色和平透過國際行之有年的「品牌檢視」(brand audit) 記錄河川廢棄物品牌、追溯塑膠污染源頭紀錄結果不代表指涉企業直接造成河川污染,而是依據綠色和平實際可辨識廢棄物數量而定。,並提出積極的解決之道。

雖然河川廢棄物經過長時間的沖刷、日曬與裂解,但我們仍可透過瓶身特色、標籤資訊等內容辨識品牌。在可辨識品牌的塑膠垃圾中,統一企業的商品以 19.3% 的比例高居第一,緊隨其後的是維他露(7.5%)和太古可口可樂(5.4%)。

在曾文溪中下游參與淨溪的志工張道庭分享,在分類過程中發現寶特瓶數量最多,尤其統一的茶裏王和維他露的御茶園,綠色瓶身的舒跑和曲線瓶身可口可樂等品牌很好辨識。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表示,「整體而言在臺灣,可辨識品牌的寶特瓶垃圾中,10 個有 2 個來自統一企業。這些大型品牌責無旁貸,應立即採取減塑行動,規劃轉用至重複使用的系統,才能改變他們品牌垃圾佔據河道的現況。」

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左)與淨溪志工張道庭(右)呼籲飲料品牌減少塑膠生產與使用。
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左)與淨溪志工張道庭(右)呼籲飲料品牌減少塑膠生產與使用。

塑膠滿江河——東亞共同的困境

塑膠滿江河的問題,並非臺灣獨有。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在 11 月 7 日於臺北辦公室公布「東亞河川塑膠垃圾品牌檢視」調查,臺灣、韓國、香港三地的河川廢棄物中,塑膠垃圾占比高達 91.1%。其中,統一企業LOTTE樂天維他奶,分別是臺、韓、港河川塑膠垃圾最多的品牌,而國際品牌(太古)可口可樂則在三地均名列前三。(延伸閱讀:綠色和平首次河川廢棄物品牌檢視 統一、樂天、維他奶、可口可樂塑膠垃圾最多

綠色和平透過跨國合作,充分發揮國際組織的優勢,將研究數據轉化為有力的倡議證據,要求大型快速消費品(FMCG)品牌必須制定全面淘汰一次性塑膠包裝的明確時間表,並承諾發展可重複使用的商業模式,如此才能真正減緩日益嚴重的污染危機。

▼由於漢江的調查地點環境受限,調查人員不易抵達,首爾團隊使用空拍機計算河灘地廢棄物數量,並透過影像以人工與 AI 辨識材質。

事實上,在臺灣和國際間,已有多個成功案例,如玻璃瓶裝飲料業者結合逆向物流及押金制實現重複填裝(Refill),可口可樂在拉丁美洲市場自 2021 年也已開始推動塑膠瓶的重複填裝,顯示產業與技術早已具備可行性,現在缺的,是品牌徹底負起責任、加速改變。

除了企業,香港、臺灣、韓國的政府也應順應全球減塑潮流,響應「塑膠減產」寫入《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以重複使用經濟取代一次性塑膠包裝,並確保經濟的公正轉型。

是誰,污染了河川?

經過近半年的淨溪調查,綠色和平統計與整理所有塑膠廢棄物,得出這份品牌製造商的塑膠污染排名。透過精美的數位互動牆,了解塑膠污染的熱點與來源。

前往互動

回收只是處理症狀,而非根本解決方案

在工業文明的洪流中,回收就像一葉輕舟,難抵擋鋪天蓋地的塑膠海嘯。因為,回收系統的根本限制,就是生產速度遠超過回收能力全球塑膠產量在 2000 年至 2019 年間成長了一倍,目前每年製造 4.6 億噸塑膠,如果再不採取行動,估計到 2050 年塑膠產量將是上世紀末的 3 倍。
來源:GPI,Why Greenpeace is calling on governments to cut plastic production by at least 75% by 2040
。全球每年生產超過 4 億噸塑膠,即使建立再完善的回收體系,也難以負荷如此龐大的廢棄物量。調查也顯示,
全球超過 9 成的塑膠垃圾未能被再利用,最終被焚化、掩埋或流入自然環境。

因此,解決塑膠污染,須從源頭減產著手。綠色和平建議品牌商負擔起相應的環境責任:

  • 支持減少生產:支持將「2040 年前減少 75% 的塑膠生產」、「淘汰一次性塑膠」寫入《全球塑膠公約》。

  • 發展重複使用系統:飲料業應加速發展重複使用的商業模式,例如建立有效的退瓶押金制度,發展重複使用的商業模式。

  • 履行企業責任:必須制定明確的一次性塑膠淘汰時程,大型品牌(如統一企業、維他露、太古可口可樂)應帶頭轉型。

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也建議臺灣政府,響應全球支持塑膠減產的呼聲,同時加速臺灣淘汰一次性塑膠包裝、提高重複使用的政策以及相應預算,並積極發展重複使用商業模式。

2024年8月25日,綠色和平的2023年減塑大使 Janet(左)擔任一日志工,與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右)在淡水河河段的敦煌疏散門淨溪,當日清理約109公斤垃圾。
2024年8月25日,綠色和平的2023年減塑大使 Janet(左)擔任一日志工,與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右)在淡水河河段的敦煌疏散門淨溪,當日清理約109公斤垃圾。

從塑膠原粒到河川廢棄物品牌檢視,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關注塑膠全生命週期造成的環境影響,藉以喚起各界對於塑膠污染的重視

「減塑」並非只是少用一根吸管、一個塑膠袋,當全球氣候已逐漸走向失序,我們應檢討無止境的石化消耗,讓塑膠減產進入全球產業及政策討論中。


塑膠在歷史長河中出現僅僅約一世紀
讓您我攜手,支持將「塑膠減產」納入全球塑膠公約
一步步重建無塑生活
為下一代留下更純淨的環境

延伸閱讀:

The post 臺灣河川污染的警示:97%回收率擋不住塑膠危機 appeared first on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