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淨零脫鉤COP27——Taiwan can help,真的嗎?
觀察本次峰會有兩大討論焦點,一是氣候承諾上落後進度的國家是否歸隊,積極行動;二則是富有國家是否可以兌現從2009年以來一直懸宕的承諾,提供足夠的氣候行動資金,來援助受氣候威脅嚴重的發展中國家以及地區。
※ 原文刊登於商周
為了呼應遠在埃及的會議,臺灣外交部也將臉書頭像改為「世界淨零,臺灣幫得上忙」 (Net-Zero World, with Help From Taiwan)。然而,於COP27期間由民間團體「看守德國」(Germanwatch )所發布全球「氣候變遷表現指標」( CCPI index )評比結果,臺灣仍落在表現最差的一組,排在第 57 名,相較去年甚至退步一名,這顯然不是一個幫得上忙的成績。
造成這個排名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首先臺灣人均碳排是全球平均2.5倍,除了排碳量過高,另一大扣分重點在於政府缺乏減碳決心。臺灣的2030減碳目標仍停留在20%,反觀澳洲因為長期遭受國際壓力以及譴責,選在今年將減碳目標由26%上調到43%;排碳強權的美國更是直接喊到50~52%。至於臺灣,儘管在年初蔡政府有放風聲要上調至30%,但一年過去仍毫無動靜,且30%離聯合國IPCC所設下的43%標準門檻仍有巨大的差異,光憑這點,臺灣被點名減碳後段班,毫無懸念。
再來,臺灣對於氣候正義的共識仍有好一段路要走。本次COP27將「氣候損害與賠償」首度排進議程,要求富有國家擴大提供氣候調適資金,這也意味著國際上已視氣候正義為普世價值。有些人可能不理解為何富裕國家得買單龐大的氣候行動金,而批評這是一種道德綁架,甚至情緒勒索,但轉個角度思考,若將這筆賠償費用視為過去百年恣意排碳的遲來代價,一切就合理多了,而這也正是我們所熟悉的碳定價政策另一種延伸。「排碳就得付出代價,就算成為歷史也不能輕放」,COP27清楚地傳達了這樣的價值。
然而,相較於COP會議對排碳者究責的決心,臺灣政府的做法仍顯得鄉愿許多,還處於柔性勸導的階段,給予排碳大戶各種緩頰空間,不僅關鍵的碳定價政策遲遲無法上路,在研擬時仍將補貼舊經濟的考量擺第一位,讓政策有效性倍受質疑。
臺灣位於氣候災害衝擊的熱區,包含綠色和平在內的非常多公民團體,從2020年開始就不斷呼籲臺灣政府要與國際接軌,立下2030年減碳43%以上的階段目標。此外,儘快實施受監管的有效碳定價,也是實踐氣候正義的重要起點。缺乏有效碳定價的臺灣,一方面等同在壓縮所有低碳技術與新創服務的發展空間,讓工業更難與傳統生產模式脫鉤。另一方面,也因為氣候行動基金的來源不足,反而讓未來需求更加強烈的防災與調適行動失去重要金援,顯然與國際目前最重視的價值漸行漸遠。以臺灣當前的成績來評價,恐怕難稱是Taiwan can help,而是Taiwan is dragging.
The post 臺灣淨零脫鉤COP27——Taiwan can help,真的嗎? appeared first on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