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觀點:陸韓政經整合 對臺灣有衝擊也有契機

7月初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韓國,宣布爭取在今年底完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談判;近日更傳出可能提前於11月,在北京舉行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峰會期間簽署。陸韓FTA雙方各取所需,既有面子也有裡子,絕對是互利雙贏的結果;但陸韓雙贏,卻可能是臺灣的嚴峻挑戰。 如同兩岸經貿關係,大陸也是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佔韓國出口總值26%,如果加上香港更高達31%;而且韓國年年享有巨額順差,2013年就已超過950億美金,今年可望突破1000億。同時中國大陸也是韓國主要的海外投資地,累計投資金額超過600億美金。三星、LG和樂天等大型集團,都在大陸建構既廣又深的投資佈局。三星更以「複製第2個三星」為發展目標,企圖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完整版圖。 在這樣的結構下,加上中國大陸極力發展內需市場,但同時關稅、投資及其他非關稅貿易障礙仍高;因此韓國全力加深與大陸的合作關係,取得更優惠的市場進入條件,繼續擴大貿易順差,降低服務業及投資的限制,完全可以理解。 當然,大陸與韓國的FTA也有挑戰,例如大陸的進口汽車關稅高達25%,工具機關稅也高達9.7%,而汽車和工具機都是大陸近年來積極扶植的產業。同時,大陸一向對韓國在農產品上享有貿易順差,而農業部門又是韓國的高敏感項目,因此談判預期也會有很多挑戰。 韓國加速推動陸韓FTA,有一部分是回應兩岸經濟整合的發展。2009年兩岸洽簽ECFA後,兩岸「ChiWan聯盟」常常被提出討論;一個有技術、有經驗,一個有市場、有資金,對無法參與的日韓等國當然形成一定的壓力。韓國固然已經完成美國、歐盟兩大FTA,但還是需要全力推動與大陸的FTA來對抗。更重要的是,藉由雙方互訪與協定簽署所建立的夥伴關係,一方面給日本帶來壓力,也有助於處理北韓事務,具有更高的戰略意義。 對臺灣而言,由於大陸目前是臺灣貿易最大的順差來源,去年順差高達770億美元,而臺韓又競爭激烈,因此陸韓FTA對臺灣的潛在衝擊將會十分明顯。 以主力產品液晶面板為例,臺、韓面板是大陸主要的進口來源,市佔率分別是23及27%,纏鬥激烈。而目前大陸面板關稅高達5%,一旦大陸透過FTA給予韓國降稅待遇,影響很快就會反映在我國整體出口表現上。其他如機械、塑膠及化學品等,也是關稅超過5%、且臺韓競爭激烈的品項。除此之外,大陸對韓國在服務業、投資,及政府採購的開放,也都會逐漸侵蝕臺商的利基。 當然,FTA的影響取決於大陸降稅的幅度,降稅可能分很多年,短期內可能不會立即見到明顯的負面效果。但如果我們沒有因應處理,對臺灣經貿利益的影響將會是無法避免的結果。 臺灣要回擊韓國的威脅,加速完成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自然是經濟上的最佳方案。8月1日英文《亞洲華爾街日報》的社論,也指出臺灣要化解陸韓FTA的威脅,同時降低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度,盡快通過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並且加入區域整合,才是重要的一步。 經濟的解法方向大家都清楚,但一旦納入兩岸政治考量,就不一定行得通。 7月底臺灣指標民調公司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在大陸公開支持臺灣加入區域整合的前提下,有44%的受訪者支持兩岸服貿協議,高於反對的39%。按照該公司說明,這是自去年6月兩岸簽署服貿協議以來,第一次出現支持高過反對的結果。這個結果指出,在「既有兩岸、也有世界」的關係下,臺灣更有信心面對兩岸經貿整合。 面對陸韓FTA即將完成簽署,臺灣的外部壓力會持續升高,已經為兩岸經貿協議的推動帶來契機。而兩岸如何發揮智慧回應民意期待,讓兩岸經貿關係繼續前進,又創造出臺灣參與區域經貿整合的空間,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