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30~64 歲年輕型失智症約12000人,了解病程與症狀,基積極對抗病魔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三大類型失智症
1.退化性失智症
大部份患者屬於這類型,以下三者類型最常見:
(1)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阿茲海默症為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通常以大腦皮層為主。早期病徵以記憶力衰退最明顯,像是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困難,合併有認知功能、行為或性格的改變。病患腦部神經細胞會受到破壞,造成大腦逐步緩慢的退化,且退化的歷程是不能回復的,腦部病理學上可發現腦部有異常老年斑和神經纖維糾結。
(2)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其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或顳葉為主,早期可能會出現兩種特性,第一為性格改變且無法調整,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第二為出現語言障礙,以致造成自我表達困難。兩者都會有逐步退化的現象,此病症平均發生年齡較年輕,多為五十歲到七十歲間。
(3)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睡眠時出現大叫,亂踢或是揮打的狀況,這可能是快速動眼期的行為異常(REM - sleep behavierdisorder, RBD),平均發生年齡為七十歲以後。
2.血管性失智症:
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的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一般有中風後大血管性失智症或小血管性失智症。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或是腦部功能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等。
3.其他原因引起之失智症:
此類失智症多為可逆的,若能找出導因並對症治療,即能獲得緩解。
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有:
營養失調: 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顱內病灶: 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新陳代謝異常: 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如梅毒、愛滋病等。
中毒:如藥物、酗酒等。
年輕型失智症
年輕型(早發性) 失智症(Young /Early Onset Dementia) 是指65歲以下被診斷為失智症之個案;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之資料30-64 歲失智症盛行率為千分之一,推估臺灣30-64 歲失智症人口約有1萬2千人,雖推估年輕型失智症者人數不算多,然而年輕型失智症與年老性失智症所面臨的情境及需求有非常大的不同。
台灣失智症協會於臺北市成立全臺第一個專為年輕型失智症家庭所提供的「Young 記憶會館」服務,辦理專屬於年輕型失智症家庭的多元服務,期待能牽起年輕型失智症家庭的手,共同面對困境,一起走過這段艱辛的意外旅程。
本文摘自台灣失智症協會
延伸閱讀:
。年輕型失智症與老人失智不一樣,若精神與個性改變,別當作是情緒問題而錯失黃金治療期
。別以為年輕就不會失智!!初期以為是酒喝太多了,出現「1關鍵」小心得了年輕型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