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吼到筋疲力盡,不如試試-低聲效應,你感受過它的魔力嗎?

image

Photo/EMMA & BEBE , 責編:Sunny、珍妮

我也不想當個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呀,但是…

你和孩子去公園玩,時間到了該回家了,他卻還想繼續,你一再重複提醒他說時間已經到了,要離開了…他賴在地板又哭又鬧喊著:「我不要~我就是不要!」孩子越哭鬧,你的怒氣也跟著上升,怒火被哭聲點燃後,忍不住音量也跟著提高了起來,孩子不但沒停止,卻越哭越大聲。

尤其在公共場合,如此更是惹來周遭關切的眼神,當下的你想著,是要氣衝衝的把孩子拉回家

還是不要堅持了,就讓他繼續玩?

但真的只有這兩個方式可以執行嗎?除此之外,難道沒有方法了嗎?怎麼做,才不會裡外不是人,找到一個彼此都合適的台階呢?

你的高聲怒吼,換來孩子的高聲大哭

一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報告指出,沉穩型的講課方式和激烈大聲的演說型講課方式,前者較能協助學生理解課程,另個美國心理學報告則認為,相較於高聲的談話方式,低聲更能說服別人。同理來說,管教孩子時,其實家長不需高聲激動,因為你「高」聲怒吼他就更「高」聲大哭,最後只會弄到兩人筋疲力盡,還破壞了親子關係,倒不如選擇低聲低音調,讓事情更容易解決。

試試低聲調,冷靜的神奇魔力

在心理學稱之為「低聲效應」的說話方式,用在要求、責備與批評孩子上,都還滿實用的。低聲講話,會讓孩子感覺爸媽是冷靜的,所以他也會保持理智或冷靜下來;而低聲調的說教,能讓孩子更能平靜接受,也不至於讓週遭的人聽到感到丟臉,憤而生氣。

就物理學來說,低聲或低音調會很直覺性的讓孩子專注於你說話,只因為他想聽清楚你到底在說什麼,如此更有助於你傳遞話中的訊息。所以,想引起孩子注意,希望他能尊重、聽你說的話,別忘記低聲調的神奇魔力。此外,這招也很適合在睡前或起床時候,能安撫孩子心情使用喔!

保持你每日正常音量,那代表一切順心

音調可適當用來教導孩子,還可用來觀察家長自我的情緒。假設今日與孩子說話時,就像每日與一般家人、朋友對話的音量一樣,有朝氣,沒有怒氣,這會是最棒的狀況,當你用這樣的音量說話時,多半表示今日是個好日,小孩乖巧不調皮搗蛋,生活再次充滿希望。

當你耐性開始降低

當你的孩子做錯某事,或者你開始對某件事情,用更嚴謹的態度來面對時,聲音多半也會跟著轉變,就像你在辦公室跟人談正經事那種感覺。多半這種時候,你還沒有動怒,依舊保持冷靜狀態,話語之間也還不會傷及孩子,然而許多家長在此時已經開始出現耐性被消磨降低了。

出現急迫性用語時,先提醒自己以免一發不可收拾

很不幸的,當你口中出現-不行!不要這樣!暫停!可以了!等急迫性的字句,且伴隨著提高且較尖銳的語調時,你的血壓已經開始在升高。記住,這同時是值得你與孩子注意的「臨界點」,此時孩子多半會警覺到你的變化,停止手上的動作,並避免作出其他惱怒你的動作,而你自己也還沒有爆發,依舊可回到冷靜狀態。所以一但發現這樣的狀況出現時,最好趕緊提醒自己,恢復冷靜,免得把狀況越弄越糟,再次一發不可收拾。

【延伸閱讀】: 拯救爸媽理智線!如何不生氣教出有規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