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書結緣/汪衛紅

汪衛紅

也許,每一個愛看書的人,都與書有一段難解之緣。

第一次看課外書,是小學一年級暑假的時候。那年暑假,爺爺將我接到縣城。到家第一天,我揣著爺爺給我的兩毛錢準備上街買冰棍吃,經過離家不遠的電影院門口時,看到那裏有很多書攤,每個書攤旁都坐滿了看書的人。我好奇地走上前去,哇,好多小人書!一套名為《舒克貝塔歷險記》的小人書映入眼簾,讓我無法挪步,於是一屁股坐在書攤主人為我們準備的小馬紮上貪婪地看起來。守書攤的老奶奶對我說,看一本書要給他兩分錢。雖然捨不得手中唯一的兩毛錢,可以買兩根綠豆冰棍呢,但書中主人公曲折離奇的經歷吸引著我捨不得放下,一本接著一本地看,以至於忘了自己身處何處,忘了吃飯的時間。一直到守書攤的老奶奶對我說:“孩子,快回家吃飯,明天再來看吧!”這才意識到,我已經在書攤旁坐了一天了。等我回到家,發現家裏已經亂成了一鍋粥。原來,家裏人為了找我,差不多已經將小小的縣城翻了個底朝天。

從此,我一發不可收,只要手裏有幾分錢,我就會跑到電影院門口看小人書。稍大一些後,小人書已明顯不能滿足我的“胃口”。家裏所有能看到的書,爺爺訂的《老年天地》《半月談》,叔叔訂的《青年文摘》《演講與口才》,包括叔叔的高中語文課本,我都會拿來翻一翻。我還趁爺爺不在家時將他書櫃裏的書偷出來看,雖然大多數看不懂,卻也會抱著發黃的書本猛“啃”一番。

每次看到自己喜歡的書,我就會看得天昏地暗,為此還被老師打過。有一次到同學家裏看到一本《白話聊齋》,心頭一動,那是我心儀已久的書啊,便向同學借閱。因為同學催得緊,為了早點看完,上自習時,我將這本書藏在語文課本裏,佯裝復習功課。因為看得太入迷,以至於老師什麼時候走過來了都不知道,等到我察覺身後有人時,書已經被老師抽了出來,重重地打在我頭上,書也差點被老師沒收了。

外出打工,原以為每天會忙碌在生產線,再也無暇看書。沒想到,看書的條件比上學的時候優越得多。第一次走進圖書室時,只見書架上那一排排擺放整齊的散文、小說、人物傳記、世界名著、管理書籍……真可謂應有盡有。很多以前沒有機會讀的書,在這裏都能找到,如《上尉的女兒》《傲慢與偏見》《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禮》……看到這些書,仿佛他鄉遇故知,不禁喜從心來,恨不得一口氣將這些書全部看完。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為喜歡讀書,改變了我七年車間員工的命運,調動到現在的工作崗位,不需要再加班,接觸了電腦,有了更多的時間和途徑去讀書。家裏配置了電腦,裝了寬頻後,看書變得簡易而便捷,想看哪本書,滑鼠一點就可以在網上搜到電子版本。但我更喜歡紙質讀物帶來的厚重感,喜歡那種捧書閱讀的感覺。你想一想,經過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洗凈雙手,捧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倚在床頭,攤開那散發著淡淡油墨香的書本,一盞明燈、一杯清茶相伴,便把身旁紛擾的世界拋在身後。還有什麼事能比這更愜意呢?

多讀書,讀好書,讓知識成為我經久耐用的時裝和唯一的化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