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毒共存」十大指標!台灣距「新冠流感化」還有多遠?

Omicron攻陷全球,台灣也不能倖免。但面對Omicron感染力強、重症率低的特性,不禁讓公衛學者們陷入兩難,該執著清零?還是該開始練習與病毒共存?又或許,我們不該拘泥於這兩種極端的防疫手段,而是該一步步細膩地探索兩種極端之間的平衡點,找出自己與新冠病毒的共存之道。

2022一開年,Omicron病毒已迅速在台灣累積將近400例個案。

過去一個月,全台民眾的心情,就像在玩雲霄飛車,隨著每天本土疫情的確診個案數,忽而高、忽而低。面對這波疫情,民間對於防疫的主張,也逐漸分化成兩種論調。

一派主張「清零」,認為政府應針對Omicron,展開積極作為。不只得釐清確診者的感染源頭,更該匡列所有接觸者,以杜絕爆發社區感染,降低病毒對人民的侵害。

另一派則主張「共存」,強調Omicron已走向輕症化,只要完成接種兩劑疫苗,確診者幾乎皆為輕症,政府沒必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執著清零,應學習與病毒共存,讓疫情不再成為社會正常運作的絆腳石。

事實上,清零、共存乃防疫光譜的兩端,不必陷入二擇一的死胡同,思考如何逐步從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才是全民應努力的方向。

《遠見》盤點各界觀點,特別整理出十項,從清零邁向共存的關鍵指標。邀請全民一同審視,台灣究竟距離「新冠流感化」還有多遠?

首先,談及共存,第一前提必然是「疫苗接種率」究竟有無達標。目前強力推行第三劑施打的台灣,同時有三劑疫苗接種率需要逐一攻克。

1. 75歲以上長輩第二劑疫苗接種率,至少衝上七成

年紀愈大,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率愈高,早已是全球公衛學者的共識。

但遺憾的是,根據指揮中心最新統計,全台疫苗接種率最低的族群,正是75歲以上的長者,截至今日,該族群仍有25.4%未接種第一劑疫苗、32%未接種第二劑疫苗。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就一再呼籲,若是老年人口接種率遲遲無法衝高。一旦爆發社區感染,勢必導致大量長者感染。只需有1%未接種疫苗的長者陷入重症,就能癱瘓台灣醫療系統。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坦言,國內75歲長輩接種率不到七成,仍有加強空間。

資料來源:國家實驗研究院
資料來源:國家實驗研究院

2. 「加強劑」接種率,應盡可能衝高

各國針對Omicron的疫苗研究陸續出爐,所有結果都表明:面對Omicron,接種兩劑疫苗是遠遠不夠。

權威醫學雜誌《Lancet》就指出,無論前兩劑接種的是AZ、莫德納、輝瑞,接種三個月後,面對Omicron時,保護力都僅五成不到,接種滿五個月時,更是連兩成都不到。

然而,當以mRNA疫苗作為第三劑追加劑時,所有受試者的保護力幾乎又能回到六成以上,且重症率明顯降低,接種第三劑,已是防疫必須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更建議,要邁向與病毒共存,60歲以上年齡層的第三劑覆蓋率,至少要達到八成以上。

3. 5至11歲兒童應盡速規畫接種疫苗

在Omicron病毒的威脅下,原先被視為染疫風險最小的5至11歲兒童,也開始有了接種疫苗的需求。根據最新統計,英國小學學齡兒童的感染率,已達到7.8%;美國兒童感染率也飆破15%大關。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近日便指出,預計未來高感染率的學童,恐將成為下一波居家群聚感染的強力傳播者;世界衛生組織則在21日建議,讓5到 11歲兒童接種開始接種輝瑞疫苗。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詢也呼籲,台灣應盡速研擬兒童疫苗接種規劃;衛福部長陳時中則回應,近日專家小組也將針對此議題,進行討論。

4. 完成疫苗接種者,重症死亡率趨近流感

最後,針對疫苗接種的長期指標,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提醒,雖然截至目前為止,接種疫苗的劑數,與降低重症率,有著顯著正相關,但依然不能輕忽病毒的變異性,「需要確保疫苗,持續對變種病毒具有保護力,人類才有本錢與病毒共存。」

疫苗雖能避免重症,卻無法阻止警戒降低後,遍地開花的輕症感染。如何降低輕症對社區的影響?充足的口服藥物、完備的篩檢網路,是關鍵的兩大指標。

5. 建立完備、廉價、自我承擔的篩檢網絡

疫苗接種率再高,社區中仍會有未接種疫苗、保護力低下的民眾。因此,即使決定與病毒共存,也需盡力打斷潛在傳播鏈。

邱冠明就提醒,與病毒共存的初期,必須依靠大量篩檢,進行確診者分流,才能兼顧醫療系統、社區系統的秩序。透過健保支援、企業支付的方式,提供廉價的抗原快篩早期診斷,也許是可研擬之方向。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則建議,除了透過抗原快篩,地方醫療診也能提供中和抗體的檢測服務,供民眾定期評估,體內的抗體濃度是否足夠。

6. 新冠口服藥儲備量,足以承受大量輕症感染者

疫苗、口服藥缺一不可。前者,負責預防重症;後者,則負責治療輕症病患。根據指揮中心25日表示,台灣已分別購買5000份默沙東口服藥、兩萬份輝瑞口服藥,並預計在今年第一季陸續抵台。

首批輝瑞口服藥3200人份抵台。取自shutterstock
首批輝瑞口服藥3200人份抵台。取自shutterstock

然而,若要與病毒共存,2.5萬份口服藥絕對不夠。以前兩劑疫苗接種率與台灣相似的英國為例,在過去一個月中,英國在「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指導下,仍有約5%、300萬人口被診斷為輕症確診。

換言之,台灣若想走向開放,保守估計也將有約5%、40萬人口的確診新冠輕症。對此,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也建議,口服藥的採購,至少要購買10萬份以上,才夠支撐潛在感染病患的需求。

陳時中今(27)日則回應,全球開發新冠口服藥的廠商眾多,指揮中心將繼續秉持有效、多元性的原則,進行口服藥物的採買,不會僅停留在購買2.5萬份。

同時,當確診者以輕症為主時,中央能否從善如流,透過更彈性的隔離方式,來平衡經濟、防疫間的效益,也是民眾能否與病毒共存的關鍵。

7. 針對確診者,進行更細緻分流

面對Omicron,當前指揮中心仍然是以「清零」為目標來防疫,雖有力行分流,但相較國外標準仍然嚴格,許多輕症病患確診後,仍需送往醫院進行治療隔離。

對此,邱政洵也回應,現行分流制度仍過於嚴苛,若確診人數增加,醫療系統將難以負荷,做出更細緻的輕中重症分流,才是長久之計。

事實上,日本當局也於近日決定,允許輕症、無症狀的年輕人,能夠直接居家診療。厚生勞動大臣後藤茂也呼籲,為了降低醫療系統負荷,鼓勵年輕確診者以遠距醫療諮商,取代直接前往醫院。

8. 縮短輕症確診者的居家隔離天數

除了隔離地點上的鬆綁,無症狀確診者的隔離天數,也是未來的鬆綁方向。

台大公衛學者林庭瑀指出,根據美國研究,Omicron病毒量在確診後3天,便會迅速下降,到確診第五日,超過五成個案已幾乎沒有傳染風險。

過去一個月,美國、英國也陸續宣布,輕症確診者隔離天數,由原先的10天,縮短至5天,以減輕醫護人力負擔。陳秀熙也表示,若台灣將隔離天數減至5天,所需病床數僅需現在的一半,可望將醫療量能留給真正的重症患者。

疫苗、口服藥、篩檢、公衛政策,四大支柱逐步到位時,新冠疫情對社會的影響,也將趨於平緩。然而,邱冠明提醒,即使防疫資源到齊,共存的關鍵一哩路,恐怕還在於民眾是否克服心魔,達成與病毒共存的共識。

池孟諭攝
池孟諭攝

9. 面對新冠確診者,各機構制定應對規章

事實上,為了減輕疫情對國內經濟的的衝擊,中央早於前年,便將新冠肺炎訂為「法定傳染病」,以利投入特別預算進行防疫;去年,更制定相關振興條例,挹注大筆補助、津貼,協助產業度過難關。

邱冠明指出,若未來中央宣布:「新冠肺炎非法定傳染病」,許多特別編製、預算、補助措施,都將不復適用。

屆時,當民眾不幸確診時,各機構如何在缺乏大政府協助的前提下,妥善自訂規章,給予補助、假別,以平衡公司的經濟與防疫,將成為共存的另一難關。

10. 民眾對於「與病毒共存」達成共識

最後,回到個人心理層面的調適。邱冠明提醒,當與病毒共存真正來臨時,也就意味著,過往對確診新冠肺炎的理解,都將全數顛覆。

在與病毒共存的未來,新冠肺炎將猶如感冒一般。醫院、長照機構、校園隨處可見;即使是確診者,也不必承擔匡列責任。確診後,更不需接受任何疫調。但要力行上述情境,醫藥資源到位還不夠,政策的推行,終究需人民的共識與授權。

總之,與病毒共存,看似是既定未來,但若缺乏各界努力,未來將會被無止盡地向後推延。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台灣會進三級警戒嗎?專家:除了國家標準,還有一個換算公式,另追蹤三大觀察點
「第三劑疫苗」間隔改為12週!莫德納、BNT、AZ、高端怎麼選效果最佳?
嚴防Omicron!「追加劑」間隔縮短兩個月,將有超過200萬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