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競爭力越差越大!就業率高卻工時短 歐洲反思「躺平」心態

《德國之聲》近日報導指出,歐洲正出現一個矛盾現象,歐盟內部就業率接近 75%,德國、奧地利、荷蘭等國就業率甚至創新高,但歐洲整體工時卻未增加多少,這跟歐洲平均工時越來越少有關,雖然追求「生活與工作平衡」是長期共識,但近期歐洲內部出現越來越多的反思,專家認為,這一情況除反映歐洲面對自身國際競爭力下降的焦慮,也是歐洲部分政治勢力拉攏選民的方式。

《環球時報》報導,法國經濟記者帕斯卡 · 佩里一篇題為《無所事事的一代》的文章在去年 9 月引發熱議,文中指出法國人每周 35 小時的工作量不足以支撐其高生活水準和慷慨的社會模式,無論是醫療保險、家庭津貼還是退休金,整個社會福利制度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勞動者的貢獻,但法國人越來越「對工作過敏」是對這一制度的威脅。

英國《金融時報》上月也發表《是時候讓歐洲人返崗》的社論指出,越來越多歐洲人選擇「躺平」,令歐洲經濟面臨艱巨挑戰,文中還建議歐洲決策官員應審查不利於勞動者的稅收和福利政策。

除了對自身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制度的擔憂,歐洲人工作時常縮短也讓跨國投資人心生疑慮,其中不少人都將美國作為比較的物件。

德國《經理人雜誌》今年 4 月報導指出,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執行長 Nicolai Tangen 在受訪時談及歐美兩地人的差異,直指歐洲人不如美國人勤奮,美國企業在創新和技術方面超越歐洲競爭對手,使得美股過去十年跑贏歐洲股市。

根據歐盟統計局 (Eurostat) 前年對成員國工時的最新調查,該年歐盟國家 20 至 64 歲員工每周平均工時為 37.5 小時,其中希臘勞工工時最長,平均每周工作 41 小時,法國和德國分別為 37.4 小時和 35.3 小時,荷蘭工作時最短,平均每週 33.2 小時,因荷蘭人兼職率為歐盟中最高,達到 38.7%。若僅考慮全職人員,歐盟國家員工平均每周工時為 40.6 小時。

另據 OECD 在 2022 年的數據,美國員工平均每周工時為 38.9 小時,歐盟國家中僅波蘭、匈牙利、斯洛維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斯洛伐克比美國的時間更長。

在德國、奧地利和荷蘭,有大約三分之一勞工沒有全職工作,荷蘭幾乎一半的「打工人」更是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 35 小時,但美國這一佔比不到十分之一。

不少歐洲經濟學家認為,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傾向於選擇兼職而非全職工作,是目前歐洲勞動市場工時無法成長的主要原因。

德國世代研究所與 EY 合作進行的調查顯示,高達 7 成受訪者贊成年輕人生產力不如老一輩的說法,近半 Z 世代的人也不反對這看法

《環球時報》還指出,社會階層固化的現實和教育環境也塑造了歐式「躺平」心態。歐洲公立教育大多是免費或費用很低,但富人階層會選擇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

至於為何多家歐洲媒體反思歐洲人這一心態,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梁懷新指出,隨著近年全球經濟成長放緩,歐洲經濟深受高通膨等問題困擾,支撐歐盟國家高福利社會的經濟基礎逐步出現鬆動。此外,由於歐美之間實力差異擴大,歐盟逐步認識到自身在工時短等領域的過度福利化帶來的弊端。

德國經濟學者阿爾韋德 · 凱塞爾表示,歐盟政界人士已注意到「躺平」現象,並把這看作是歐盟經濟落後於美國的一大原因。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