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小序

許是孩提時期,都在老台中養成,年歲又相近,每回讀如晴的散文,總是親切又溫暖。

過往崇仰的作家,文筆再如何深情致遠,又或璀璨光華,都難以提供這樣來自家鄉的情愫,彷彿可以把昔時瑣事統統召喚回來,具體收納,且刪除其他。

再說我城故人多,平時不乏圍聚、談笑風生的朋友,但能夠炊文煮字,把尋常之日娓娓細說,細數晚近的拾零和鉤沉,看來也非她的散文莫屬了。

尤其本書專注於飲膳場景的鋪陳,好多篇流露中部氣息的,裡面所述及之生活點滴,彷彿都在自家巷口剛剛發生。這樣淡然又熟稔的共鳴,自是遠高於他人的城市書寫。

寫小吃美食者,走文不免也有著意之興,但是她輕筆畫眉,總恰到好處,一個事端的源起,常信手捻來。我們讀的是飲食,嘗到的盡是人生滋味。清晰簡明的表白,徐緩貼近,彼時我城的樣子便如是款步而來。

隨意翻讀,每一篇章的閒話家常,都有或暗或明的溫馨風景。每一段落的起承,我也習慣停頓,彷彿走在老城的街口,等待某一記憶的光影。喧囂中,靜寂的閃爍。

我跟如晴從未見過面,最初只是邂逅她的一篇文章。好像不小心在我城的某一街角,轉個彎,遇見那擺著昔時生活物件的小鋪,只因簡單的喜歡,日後便常執意路過。原本就依戀的城市,如今又有了歇腳之地。

六歲從台南回高雄,八歲再度遷徙至台中,到十二歲這段期間都居住在中華路熱鬧夜市,某一個二樓的幽靜空間。次而就讀曉明女中,泰半時日住校,隔周末和寒暑假到鹿港親戚家。抑或是,搬遷到台中師專附近的五廊街。因為長年錯綜的離散,因為謹小慎微的生活,飲食成為重要的慰藉。

還有隱隱約約透露父親因政治關係遠離台灣,小學時候有五年的時間父女未再見面。其父曾經營安由戲院,有一段日日觀眾滿座的輝煌年代。現在著名的觀光景點宮原眼科前身和德紙業也曾是如晴女兒的祖宅。

這些街區和商家我何止經過,某些片段生活歲月,都跟她意外交集。我的老城,她的家園,如何言說。不若一筆在手,跟鄉親娓娓敘舊。只見她擅於把生活的酸甜苦辣,不著痕跡的微妙比喻,甚而透過各種餖飣小事,連接著人生的些許美麗。

從她的成長和片段的家族生活,我試著拼湊一張生活地圖,和自己的疊合,積累出更多人生圖影。

現實不在的街坊,依著她的回憶,我繼續在紙本裡,安心散步、駐足。此時便生怕有一天,她不再執筆,像無人傳承的店家,從此歇業了。而我在老城,又不得不縮回自己興築的斗室。

一個人的青春再多,泰半也只屬於一座城市。後來則以一輩子,積累出成長於那裡的高度。

昔時遙遠的生活缺憾和歡喜,不時在召喚我們。我耽溺於高中以前,這井然的方格子街市,如晴也早早就照見了。

我們的老靈魂,一直住在那兒。最闐靜的某一巷弄裡,有一固定伏案的窗口,拉簾點燈,照亮一條街衢的深遠。縱使去了許多國家,我們從未離開。

(本文係《往日食光》推薦序,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