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撫傷痛1】《藏畫》費時12年編劇 揭陳澄波妻子如何成就一代畫家

《藏畫》以陳澄波妻子張捷為核心人物,創票房佳績。(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林育全攝影)
《藏畫》以陳澄波妻子張捷為核心人物,創票房佳績。(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林育全攝影)

舞台劇《藏畫》以陳澄波妻子張捷為核心人物,去年在台北及嘉義演出皆創下完售佳績,更成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首部開演前全部場次門票售罄的作品。該作由劇作家施如芳耗時12年撰寫劇本,從史料探索未知的情節,採非線性敘事,結合飛人集社劇團導演石佩玉的「人、偶、影」複合表演形式,詮釋歷史傷痕。

《藏畫》緣起於2011年,劇作家施如芳受陳澄波長孫陳立栢委託,創作一部以張捷為主角的劇本,「陳立栢認為,陳澄波的故事以後還會有人說,但阿嬤(張捷)一定要在他這代被大家看見。他睡在張捷身邊長大,特別了解若沒有張捷,就不會成就後來的陳澄波。」

陳澄波一家人1931年於上海合照,左起為六堂弟陳耀棋、長子陳重光、陳澄波、次女陳碧女、妻子張捷、長女陳紫薇。(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陳澄波一家人1931年於上海合照,左起為六堂弟陳耀棋、長子陳重光、陳澄波、次女陳碧女、妻子張捷、長女陳紫薇。(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1947年3月25日,畫家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期間,代表嘉義市民向國民政府軍隊和平談判,卻在嘉義火車站前遭公然槍決。妻子張捷強忍悲傷,以家中門板運屍,並請人拍攝遺照,保留丈夫受難時穿的衣服,為冤死留下證據。為避免情治單位搜查,將陳澄波遺留的1萬8千多件作品藏於住家閣樓,延續他的藝術生命。

陳澄波長孫陳立栢,委託施如芳創作以張捷為主角的劇本。(本刊資料照
陳澄波長孫陳立栢,委託施如芳創作以張捷為主角的劇本。(本刊資料照

施如芳思索《藏畫》故事長達12年,此前劇本寫過3種版本都不滿意。「《藏畫》涉及台灣歷史傷痛,但我希望藉此讓更多人得到力量,而不是一直凝視悲劇深淵。」她試圖從史料探索未知情節,刻劃陳家人日常,卻自認缺少創作底氣,「尤其張捷是家庭主婦,我缺乏那樣的生命經驗,須再三琢磨。」

劇作家施如芳(左起)攜手飛人集社劇團導演石佩玉、製作人莊菀萍打造《藏畫》。
劇作家施如芳(左起)攜手飛人集社劇團導演石佩玉、製作人莊菀萍打造《藏畫》。

更多鏡週刊報導
【娛樂透視】《藏畫》揭陳澄波新史料 劇場美學撫慰台灣傷痛
【舞台劇撫傷痛2】陳澄波遺照裡的張捷令人動容 1張相片成為劇本推進關鍵
【舞台劇撫傷痛3】人偶同台帶出冷靜距離 美術手法呈現美術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