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餅爬滿螞蟻,孩子拍掉繼續吃…他們10年看遍台南偏鄉教育絕境:努力真能「翻身」嗎?

努力讀書,真的可以「翻轉階級」嗎?在當今台灣、特別美食之都台南,實難想像還會有孩子連「吃飽」都有困難,然而在地深耕10年、陪伴偏鄉學童的樂扶基金會,卻真實看見各種貧困家庭的樣貌──有孩子與阿媽(祖母)相依為命、午餐僅有一塊爬滿螞蟻的乾癟炸芋餅,有單親爸爸與女兒一餐共食一個紅燒牛腩調理包、加3公升水煮成一大鍋,也有許多孩子家裡沒有熱水器、冰箱、書桌,甚至直到上國中都還不知道什麼叫「洗澡」。

這些孩子不僅缺乏物質資源,對未來的想像也是極度有限──有孩子從小就幫忙家裡採收芒果或剝蚵、有孩子才10多歲就要替失能的精障爸爸去拿愛心便當兼餵藥,即便有機會上學,許多孩子想像的未來也就只是跟爸爸媽媽阿公阿媽「一樣」,沒想過其他選擇、甚至不知道還能有哪些選擇。

而在這樣的環境裡,樂扶基金會10年在台南偏鄉努力的工作,看似單純地讓孩子吃飽飯、帶孩子去畢業旅行去玩,卻實現了台灣最重要的事──陪孩子好好長大。

<cite>看似單純地讓孩子吃飽飯、帶孩子去畢業旅行去玩,卻實現了台灣最重要的事──陪孩子好好長大(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cite>
看似單純地讓孩子吃飽飯、帶孩子去畢業旅行去玩,卻實現了台灣最重要的事──陪孩子好好長大(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

「阿媽說還可以吃、把上面的螞蟻拍掉,小孩午餐就是那一塊芋頭餅…」

所謂「偏鄉」是什麼樣貌,樂扶的冠竹如今回首童年,更有感觸。冠竹出雲林鄉間,小學時就有同學說以後要去大城市(指斗六)讀比較「好」的國中,潘冠竹心想:是他們成績比較好才會這樣想吧?也有一個同學的媽媽希望他去讀私立的升學學校、同學不想,冠竹也困惑:他不想去,為什麼還要他去?

直到升國中以後,冠竹才突然理解那些說要去「大城市」的同學或家長──班上許多有狀況的同學幾乎都是家境清寒,下課不是去補習、是去幫忙家裡務農種田,她常想:為什麼我們都在這個地方長大、一起在這個班級,會差別這麼多?

「國小跟國高中,我以為只是『會讀書』跟『不會讀書』的差別,沒想到家庭會改變一個人、走到不同的道路──我之前看過一個影片提到,律師、會計師或老闆的小孩,畢業以後可能也想做這些職業或出國讀書,但有些家庭的孩子,會想著『我畢業以後要去超商打工』……

人們想像的「偏鄉」或許是深山裡開車一開要4個多小時的隱密部落,其實更多「偏鄉」是需求被隱形的灰色地帶──樂扶的渟文指出,近10年偏遠山區其實已有許多公益資源挹注,但在西部海線或其他海拔較低的非市區地帶依然有許多資源匱乏、重度人口外流,樂扶服務的學校就涵蓋過往「台南縣」編制下的,如今的玉井區、東山區、鹽水區、將軍區、以鹽田觀光景點聞名的七股區等,也包括高雄的茄萣與湖內。

<cite>近10年偏遠山區其實已有許多公益資源挹注,但在西部海線或其他海拔較低的非市區地帶依然有許多資源匱乏、重度人口外流(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cite>
近10年偏遠山區其實已有許多公益資源挹注,但在西部海線或其他海拔較低的非市區地帶依然有許多資源匱乏、重度人口外流(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

這些「非山非市」地區共通的狀況是嚴重人口老化、資源卻總是進不來,於是渟文看到的是,有些孩子連吃飽飯都有問題,難以想像的程度──

「是真的吃得很不好,我有看過那個,芋頭餅,就是鄰居給小孩的跟阿媽的,(記者問:鹽酥雞攤的那種?)對對,那上面已經長滿螞蟻、很乾很硬,我們覺得那看起來已經不像可以吃的東西了、跟小孩說可以清掉了,但阿媽說不用啦、還可以吃、把上面的螞蟻拍掉,小孩午餐就是那一塊芋頭餅……

誰都知道孩子成長過程需要營養、特別是蛋白質與肉類,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很多家庭往往是覺得「吃飽」就好,例如區公所配給清寒家庭的白米、麵條或泡麵,配上調味料、罐頭、好一點是自家種的青菜打發一餐,也因此樂扶後來推出「新鮮食物箱」計畫,就是想讓孩子有機會吃到各種營養的食材。

即便給了裝進新鮮雞蛋、肉片、牛奶的食物箱,樂扶也看見許多家庭如何努力珍惜物資的狀況──例如某戶單親爸爸,他會努力去捶一塊豬里肌、拍得又薄又大,跟女兒一餐就這片肉,或是把紅燒牛腩調理包加上3公升的水煮成一大鍋湯,他們的一餐就這樣,各種手法就是為了說服自己這份量很大、吃很飽。

<cite>即便給了裝進新鮮雞蛋、肉片、牛奶的食物箱,樂扶也看見許多家庭如何努力珍惜物資的狀況(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cite>
即便給了裝進新鮮雞蛋、肉片、牛奶的食物箱,樂扶也看見許多家庭如何努力珍惜物資的狀況(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

又例如「早餐卡事件」,是樂扶基金會讓孩子可以去學校附近(或最近的一家學校附近早餐店)領早餐,卻發現總有家長違規、一次領好幾份,釐清原因才發現,原來是家長自己也餓肚子、都不確定下一餐在哪,一次領好一天三餐。

渟文也曾看過一位出海為業的單親爸爸堅持每天一定要做晚餐給小孩吃,「他說,我的小孩已經沒得選擇了,但至少要能給小孩最好的……但那個『最好的』,可能就一盤菜、一顆蛋、一碗飯……」

「他回到家以後,能做的不是努力讀書、寫作業,而是要先預防爸爸發病…」

這些都是在當今台灣難以想像的貧困現實,孩子不只吃不飽、也沒有安心的家──渟文曾看過一個小孩跟阿媽一起生活,工作人員協助處理鼠患以後,那個傳統二合院可謂「家徒四壁」,真的什麼都沒有、水泥地上鋪個涼蓆就睡覺。

更令人難過的或許是,孩子早已經習慣貧窮的現實,即便給了資源,沒有其他人陪伴、沒有人告訴他們這些資源該如何使用,他們依然陷入貧窮。

例如熱水器事件,渟文說,曾有個孩子家裡連熱水器也沒有、只能洗冷水澡,因此孩子身上總是充滿污垢與異味,樂扶基金會就替這個家募來一台熱水器──但就算有了熱水器,過往幾乎不曾在家洗澡、要洗也會去教會洗的孩子,依然沒這種習慣,樂扶工作人員每次家訪都要去浴室地板摸看看有沒有「滑滑的」、一次次檢查,才慢慢建立起孩子洗澡習慣。

又例如書桌事件,工作人員毓娟回憶,有個孩子從小寫作業都是在床上鋪個木板、或在飯桌上寫字,就算孩子在讀高中以後終於擁有一個募來的書桌,他也不知道怎麼用,變成飯桌2.0。

<cite>不能只是單純送物資而已,就算送書桌、熱水器、電腦、甚至在偏鄉蓋圖書館,都無法忽略孩子需要有人陪伴的事實(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cite>
不能只是單純送物資而已,就算送書桌、熱水器、電腦、甚至在偏鄉蓋圖書館,都無法忽略孩子需要有人陪伴的事實(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

也因此,毓娟深深明白,不能只是單純送物資而已,就算送書桌、熱水器、電腦、甚至在偏鄉蓋圖書館,都無法忽略孩子需要有人陪伴的事實──

「從小到大他沒有自己專屬的寫作業書桌,孩子的很多價值觀與習慣都是從小到大養成的,所以我們去看的時候會發現,那個書桌依然堆滿雜物、吃飯也是那邊吃……不管是給書、給設備,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有沒有人引導他們、有沒有人可以在旁陪伴……」

人人期待貧困家庭的孩子可以透過努力來「翻轉階級」,但該怎麼努力、誰會陪在他們身邊呢?從一開始就充滿各種家庭的難──有孩子上國小了還不會自己上廁所跟洗澡、不會看注音,即便看似與其他同學一樣站上小學這條起跑線,孩子依然遠遠落後,毓娟的觀察是──

「這在隔代教養很常見,阿公阿媽不是不想教,但可能他們自己也不會太多國字、也不會教注音,孩子父母也在外地、已經不是很想照顧他們,阿公阿媽自己身體狀況、或忙著賣小吃農產等,他們一邊奔波賺錢還要教導孫子與孫女,確實會比較困難,大多只專注在孩子有沒有吃飯……

就樂扶看過的個案裡,有孩子跟隨婚姻破碎的母親一起生活、母親時常怨嘆自身不幸,有孩子照顧罹患精神疾病而失能的爸爸,小小年紀就要去便當店幫爸爸拿飯、還要記得把藥物磨碎混在便當裡騙爸爸吃下去,談起這個個案,渟文特別心酸──

「載他下課去拿便當的時候,我會從後照鏡看到他把藥丸磨碎、加在雞腿或灑在飯上……爸爸白天起床游走在村落、不知道他在哪,有一天我才發現他爸爸頭髮長度已經及腰了,雖然小孩知道三合院住著另一人,他不知道爸爸在哪,他回到家以後能做的不是努力讀書、寫作業,而是要先預防爸爸發病……

渟文去參加親戚的運動會時,也在「親子闖關」環節看見,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符合學校想像的功能──有些孩子的爸爸媽媽就是只會罵一串髒話、「我才不要!」,有孩子的家長是年邁體弱的阿媽,槍聲開始,阿媽根本跑不動,孩子還要頻頻回頭關照阿媽、無法奮力往前衝,「孩子說不定真的很想往前跑,但,他要配合阿媽……」

「讓孩子知道至少做什麼是快樂的、讓他未來人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教育真的能「翻轉階級」嗎?渟文不否認教育的意義、沒嘗試受過教育當然更沒有機會改變未來,但最重要的或許不是期待孩子賣命讀書、長大成為醫師律師等,而是先陪伴孩子成長為一個「好」的大人。

「一堆孩子連吃飯都有問題,談什麼教育?」於是樂扶10年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讓孩子好好吃飯、吃完再好好學習,包括早餐卡、新鮮食物箱等營養計畫,2023年就扶助了48,864人次的孩子們,雖然樂扶開案對象為年齡為6–18歲的學生,也會替整個家庭募集物資,包括棉被、床架、熱水器、冰箱、年幼弟妹的尿布等。

此外,樂扶也提供兒童助養方案、提供每月生活金,並定期訪視了解家庭狀況,也會適時給予急難救助金。給食物、給物資、給錢,這是多數民眾可以理解的救濟方案,但樂扶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帶孩子去「玩」。

<cite>這些事情看似與「教育」無關,卻是讓資源匱乏的孩子走出家中大門、看世界的管道(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cite>
這些事情看似與「教育」無關,卻是讓資源匱乏的孩子走出家中大門、看世界的管道(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

帶孩子去騎馬、採蘆筍、做糖葫蘆與手作棉被、組四驅車、騎獨輪車還島遊山遊海,又例如有孩子說以後想開甜甜圈店、想剪髮設計師、想做廚師,樂扶就帶著孩子一起去做看看──這些事情看似與「教育」無關,卻是讓資源匱乏的孩子走出家中大門、看世界的管道,毓娟補充:

很多孩子還沒看過其他世界,他們可能本來的生活永遠都是白天去學校上課、下課幫忙家裡各種事,無限循環……例如我們5月份帶孩子去澎湖,他們說不定都是這輩子第一次看到煙火,這趟回憶裡的收穫,也會一直延續在他們往後的人生……」

渟文分享,帶孩子去「玩」還要爭取募款,一般民眾確實很難理解、可能會覺得努力讀書比較重要,但樂扶一直不放棄跟外界溝通「體驗教育」的重要性,工作人員也勤於研究實驗教育等,讓多元教育也能擴及資源匱乏的孩子們。

<cite>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讓孩子重新擁有對未來的想像、一路好好長大(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cite>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讓孩子重新擁有對未來的想像、一路好好長大(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

吃與玩,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讓孩子重新擁有對未來的想像、一路好好長大。渟文印象最深的是,某次獨輪環島結束後,工作人員打開孩子的紀錄手冊,一群人都哭了──

「我現在在遊覽車上、抬頭就會看到101大樓,很謝謝你跟我說要當溫暖的人、要幫助別人,我長大也要跟你們成為一樣的人……」

讓沒有選擇的孩子看見更多選擇,這是樂扶一直以來的核心,他們期待的「教育翻轉」並不只是送孩子上頂尖大學、畢業找工作年收破百萬,而是讓孩子擁有正向的能量一路往前,毓娟最後如此總結──

「如果可以讓他試試看他想完成的事,或許他可以比較知道未來的方向、他想成為怎樣的人,但他們原生家庭可能無法提供這些,就透過我們提供的經驗跟資源讓他更了解自己……我們不可能幫孩子一輩子,但希望可以藉由各種這些體驗,讓孩子知道至少做什麼是快樂的、讓他未來人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等有一天他出社會,他也會用正向的想法去實現自己的生活……


*風傳媒邀請你一起用閱讀串起愛,幫助貧弱家庭的孩子有機會「翻轉人生」。
2024/07/31 以前,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VVIP,就幫你捐出1,000元給樂扶基金會。

了解更多樂扶基金會的服務與理念,請參考樂扶基金會臉書粉絲專頁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