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大研究:TikTok上充斥錯誤健康資訊 小心出意外

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警告,大量有關鍵康的錯誤訊息,正在TikTok大行其道。例如把大蒜塞進鼻孔來防治鼻竇炎,實際上並沒有科學依據,雖然大部分無害,但卻可能發生其他意外。

芝大博士羅克斯伯里(Christopher Roxbury)以及四年級醫學院學生狄米特羅亞尼斯(Rose Dimitroyannis)在今年1月時,分析了TikTok在24小時內發布的221個有關鼻竇炎或鼻竇感染的影片。

TikTok上的許多影片顯示,用戶從鼻孔取出大蒜後,鼻涕從鼻孔流出的情形,芝大研究人員解釋,並不是大蒜緩解了鼻竇問題,而是因為大蒜刺激了鼻子產生黏液。

研究人員指出,諸如此類由非醫療「影響者」(influencers,俗稱網紅),或未表明自己是醫療專業人士的TikTok用戶提供的影片中,有將近60%的影片包含了不準確或誤導性的訊息。在TikTok的影片中,醫療專業人士提供的非事實訊息則僅占15%。

研究指出,非醫療影響者的影片,在該應用程式中更受歡迎,收看度也更高,這種情況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羅克斯伯里說,TikTok上面的訊息,準確與否就跟拋硬幣一樣,「我不會把自己的健康,交由拋硬幣來決定。」

總體而言,44%的TikTok影片中,包含了研究者所描述的「非事實」訊息,研究者並提到,一些影片並不是想要傳播訊息或提示,而是帶有喜劇色彩的在陳述訊息,甚至存有其他目的的分享資訊。

該研究考察了影片的每日瀏覽數量及分享數量,也檢視了上傳者及影片質量,研究人員還考慮了影片的可靠性、易懂程度以及是否提供了可付諸行動的訊息,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影片的潛在危害及益處。

儘管這兩位研究者發布的報告聚焦於鼻竇炎,但其實也適用於其他疾病,狄米特羅亞尼斯說,應該慎重評估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切,如果生病,最好去諮詢專業醫生。

新冠疫情期間,社交媒體上傳播的健康錯誤訊息,成為關注焦點,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訊息中心等組織,也因此開始警覺社媒傳播不準確訊息的影響力。

芝郊區Oakbrook Allergists診所的過敏專科醫生魯賓(Zachary Rubin)的社媒帳號,擁有120多萬粉絲,他說,其實不僅僅是TikTok的問題,也是社交媒體的問題,「大多數成年人都會在網上搜尋與健康有關的問題,你會發現有準確的資訊,也會發現很多糟糕的訊息。」

魯賓說,TikTok時常會分享一些「小訣竅或小祕訣」,這些資訊雖然不一定有害,但卻沒有科學依據,例如「把大蒜塞進鼻孔來防治鼻竇炎,獲晚上把馬鈴薯放在襪子裡來排出毒氣。」他說,儘管上述方法無害,但也有可能出錯,例如一旦大蒜卡在鼻子裡,可能要動手術才能取出。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多數高齡族未做好長照規畫 無論費用、地點或心理皆無準備
長照需求日增 缺工情況卻遲遲難解 主因待遇太差
中國環台軍演後 拜登:願使用武力保護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