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抗蘇的借鑑

(圖/Pixabay)
(圖/Pixabay)

北歐三國瑞典、挪威、丹麥,加上芬蘭,一向為台灣欽羨的國家,舉凡社會福利、政治清明、教育創新、人民幸福度都居世界之冠,聯合國公布的《世界幸福感報告》中,芬蘭在2018至2020年連續3年名列最幸福國家。

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芬蘭尤為後起之秀,90年來力抗蘇聯併吞,樹立了獨立小國在強國夾縫中的生存典範。但是國際(包括台灣在內)往往只看表面,而忽略實質面。

芬蘭人口650萬,面積33.8萬平方公里,芬蘭和台灣一樣,都夾雜在強國蘇聯、瑞典、德國、英、法等國間,俄羅斯總認為芬蘭太偏西方國家,西方總會取道芬蘭長驅直入俄羅斯,而芬蘭堅信俄國立志併吞自己國家,也有著硬頸精神,相信他自己抵禦加上盟邦相助,可以戰個死活。

芬蘭在1918年獨立,內戰即起,芬蘭白衛隊(保守派)和紅衛隊有2萬8千人喪生,以當時芬蘭人口(350萬)比,是歷史上最致命的內戰。接著1939到1944年期間芬蘭與蘇聯數度交手,先後死亡10萬人,傷殘也近10萬人,61萬名芬蘭民眾流離失所。如果以芬蘭人口比例換算為台灣人口,等於台灣為了尋求獨立,死傷160萬人,480萬台灣人將流離失所,實在值得執政者深思。

在無數次與蘇聯戰爭中,芬蘭認為自己只要撐2個星期,就可等到歐洲大國來援救,但是當時國際瀰漫姑息主義,都只象徵性派兵,義大利送了已經生鏽的一次大戰古炮,法國說可以送出40萬軍隊,只是吹噓,芬蘭飲鴆止渴,與德國結為盟友,但也無助於阻擋蘇聯的進攻。

芬蘭人的確勇敢,在戰爭中他們向蘇俄的坦克丟汽油手榴彈,或在夜間滑著雪橇,帶槍隻身射殺蘇俄的高階將領,當然自己也付出慘烈代價。戰後必須賠償蘇聯3億美金,8萬名孩童被送到瑞典,戰後再回芬蘭,已不會母語,失去國家認同感。心理學家發現這些孩童不僅心理嚴重創傷,而且他們的第二代比普通芬蘭公民的第二代有更多憂鬱、孤寂、適應不良等問題。人民慘痛的集體記憶延伸到第二代、第三代。

二次大戰後,芬蘭衡量自己國家情勢,必須採取下列措施,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教授賈德.戴蒙所著《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在在都可供執政黨參考:

一、誠實的國家自我評價:芬蘭太小,不宜與巨人蘇聯正面為敵,尤其不要開戰,真是所謂首戰即終戰。

二、承擔責任:必須與蘇聯建立互信關係,才能長存,因此媒體自制,不尖銳批評蘇聯各種作為,芬蘭要加入歐洲共同市場及歐盟,芬蘭總統都飛去莫斯科向俄國領導人保證雖然與西方加強貿易,但絕不會忽略俄國。

三、靈活彈性:芬蘭二次大戰後宣布自己為中立國,拒絕加入北約組織,但和東歐和西歐、美國都保持良好關係,而且積極運用西方技術轉移,發展高科技產業,例如舉世馳名的諾基亞電信,第一代的手機和電訊產業都出自芬蘭,使芬蘭還清欠債,還從貧窮農業國躍升為高科技富庶國家,平均國民所得為5萬美元。我國應以芬蘭對抗蘇聯的慘痛經驗為借鑑,以現階段芬蘭彈性政治外交為學習對象,以謀求兩岸的和平共榮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