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新教改

工商時報【施施】 北歐國家芬蘭的教育體制可謂獨樹一格。芬蘭學童的上課時數短、沒有家庭作業和考試,學習成效卻不輸人。 ■Teachers are relaxed about mobile phones in the classroom; it is a chance, they say, for children to appreciate their value as a research tool, not just as a mean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ir friends. 芬蘭南部距離海門林納(Hameenlinna)約40分鐘車程的一個偏遠鄉村,在豪霍綜合中學的教室裡,一群12歲的學童彷彿回到古羅馬時代。教室內的互動式智慧白板上正播放教學影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有一組負責比較古羅馬浴場與現代水療中心的差異,另一組則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古羅馬競技場模型,並與現代的體育館比較。課程最後,各組的作品將組成一個大型的棋盤遊戲。 豪霍綜合中學教師史坦霍姆表示,在這堂「非典型」的歷史課中,學生可以同時練習實作技術、研究與溝通技巧,並增進文化相關知識,「每個小組都會變成某個主題的專家,他們會與全班分享他們的發現,最後的棋盤遊戲則是最精采的部分,這樣的課程將與一般傳統課程同時進行。」 PBL教學 打破科目界線 近20年來,芬蘭的教育體制被譽為全球典範。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簡稱PISA,目的在了解全球15歲學生的學習水準)測驗結果,芬蘭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能力都名列前茅。但為了協助學生因應數位時代的挑戰,芬蘭政府決定改變過去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自去年8月開始,要求各級學校試行「主題式學習」(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教學方式。 所謂PBL教學方式是指打破科目界線,並用整合式教育取代各個獨立學科。比如教學主題是歐盟,教師就會從歐盟歷史、地理位置、語言、貨幣等各種角度帶領學生學習,相當於一堂課結合了歷史、地理、語言和經濟等多項科目。 赫爾辛基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隆卡指出,「傳統學校教育是以各項主要學科如算數、文法等搭配公民等次要科目所組成,但到了現實世界,我們的大腦並不會依照學科區分,而是全面性地進行思考。面對現今世界上的各種問題,如移民、經濟等等,我們真的沒有提供孩子足夠工具,協助他們面對多元文化世界」。她也強調,學校應訓練學童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及學習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也讓課程更活潑有趣。 就目前芬蘭各級學校的試行狀況看來,這種教育理念廣獲學生支持。一名14歲中學生安娜表示,PBL比傳統教學方式更加有趣,連她的姊姊也十分羨慕她,因為「以前上學沒有這麼好玩」。由於PBL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動力,許多家長也對PBL抱持正面評價。 新式教育 恐拉大學力差距 除了學生、教師與家長的正面意見,PBL也引來一些批評。物理教師坦胡安帕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可能造成學童單一學科基礎能力不足,影響他們後續深造的能力。此外,過去芬蘭學童整體程度相差不大,但PBL可能比較適合聰明的學生,較不利於需要更多指導的中下程度學生,因此,這種教育方式可能導致學生程度差異性增加。也有人擔心,PBL會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年紀較長的教師也可能因不熟悉數位裝置的使用方式而感到吃力。 芬蘭教育局長勞迪安南表示,當局了解教育界的相關疑慮,因此打算循序漸進、慢慢調整,目前學校每年只需要提供1個PBL課程。除芬蘭外,英國也開始試行PBL教育方法,同樣也獲得了學生的正面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