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大附中獲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獎殊榮

環境教育最高榮耀「第8屆國家環境教育獎」6月28日上午上午9點30於台北花園大酒店國際廳舉辦頒獎典禮,表彰各學校、機關、團體、企業及及自然人等在臺灣各個角落從事環境教育課程規劃與多元教學、力行環境保護與宣導、深耕全民環境意識與素養、為守護這片土地,地球永續而努力。慈大附中以卓越的環境教育推動成果,榮獲111年行政院環保署「第8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的殊榮,為各校樹立環境教育推動的典範。

慈大附中環境教育秉持證嚴 上人創校理念「敬天愛地」的精神,從校園綠建築、K-12的環境教育校訂課程與主題活動、典章制度等均實踐綠色建築與地共生息的設計理念,以大自然為師,有效利用自然採光、屋頂挑高、透水磚鋪面、雨水回收、及多樣的綠化植栽等,除提供學生最豐富的生態環境與研究資源外,並結合環保及資源回收再利用,更提倡清淨在源頭,全面推動素食,人人攜帶環保餐具、資源分類回收、零廚餘及垃圾減量等,為減緩地球暖化而努力。

在嚴謹的初審、實地複審中,慈大附中環境教育四大特點備受肯定。首先為發展從K-12 15年一貫的環境教育課程規劃。慈大附中是慈濟創立的第一所中小學,身為NGO組織創辦之學校,環境教育是創校的重要精神之一,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環境教育課程,將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作為實施環境教育之核心議題融入教學中,建構與落實學生的環境觀念,包括國小的海洋與潔能教育課程、國中人與在地及環境永續課程,乃至高中擴散到全球公民系列課程,從在地到世界、從潔能到永續,從孩子的環境素養的紮根到技能的培育,乃至反思而至具體的公民行動力,將「綠能生活、永續生產、美善生命」的環境教育願景具體落實在校務推動上,讓學生從人與自己出發,進而推展出人與他人、人與在地、人與全球,最終達到人與環境平衡的永續發展目標,培育胸懷美善擁抱世界的全球公民。

其二是國際教育與環境教育結合,全球環境議題以主題式融入課程教學,與姊妹校共進全球公民責任。慈大附中共有26所姐姐妹校,藉由姊妹校跨國共學與交流,以全球環境議題為主題,透過國際論壇,共同探討解決全球環境問題方法與實踐策略,並邀約姊妹校共同實踐。國小部與新加坡菩提學校連續三年以水資源、海洋汙染、蔬食減塑等環境議題的兩校跨國分享,更與新加坡菩提學校學生到七星潭實地淨灘,讓新加坡的孩子對於海洋廢棄物有更深一層認識,從生活中具體實踐減塑,希望對海洋生態有更深的貢獻。中學部學生與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的學伴一起走入泰國清邁市場,進行勸素與減塑的宣導。2021年更以「一班一國、一班一主題」方式,透過環保微行動,發揮國際影力,於2022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下課熄燈」宣導影片,廣邀妹校一起發揮環境公民行動。

第三點慈大附中從小學到中學通過教育部潔能系統整合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成為東部潔淨能源人才培育共享中心。109年全校便全面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共3495片太陽能板,並戮力規劃各年級潔能課程,以「國際關懷、人文素養、科技創新、跨域合作」的人才培育方向,指導學生研究再生能源。從生活議題出發,跨領域合作,開發能源課程,將節能觀念深耕在孩子心田,並致力結合在地特色擴增能源教育影響力,將創能儲能理念結合在地循環經濟互惠經驗,並藉由與他校結盟、部落訪問、國際交流等途徑,擴大能源教育效益與影響力,培育東部潔淨能源小尖兵。

第四點透過環境教育主題戶外教學,將人文教育結合環境教育,融入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等概念,將環境教育素養深耕學生心中,學生透過關懷在地環境,發揮自主學行與行動、實地探究這片土地所遇到的問題,進而發揮公民行動實際關懷。

慈中校長李玲惠表示,22年前證嚴法師的一份悲心與宏願,在美崙溪扇央的河床地蓋了這一所學校,當時在整地時飛來了超過一千隻的蜻蜓,期許這所學校成為人文的校園,而且是生態的校園。22年來我們培養孩子「敬天愛地、與大地共生息」的觀念與態度,更成為每天的生活習慣。22來全校師生在校用餐堅持茹素,一年約可以減少1.5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22年來已減少超過3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加上學校全面裝設太陽能發電,每年發電115萬度。未來學校會持續以愛出發,愛自己、愛別人,更要以日常的生活習慣來呵護大地。感恩國家環境教育獎的委員們對慈大附中推動環境教育的指導,也給了學校組優等的肯定,慈中會更加精進、著力推動環境教育,培育敬天愛地的人才,發揮更大的影響。

(撰稿:蘇秋碧,攝影:慈濟基金會、慈大附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