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雲端落地 科技實現健康平權

另一種醫療科技,大大改變傳統手術,開腦手術,一直被認定為是大手術,因為腦部的血管和組織,非常多又精細,目前,有一種腦部手術導航機器人,真的別懷疑,就像車子的導航系統一樣,腦部手術之前,可以利用機器的30萬個定位標記,協助醫師找到手術的正確部位,提高手術的效率。

「整合了三大技術,第一個是機器視覺,第二個電腦斷層,還有機械人的科技。」

藉由導航機器手臂,先做好定位之後,就能進一步引導醫師,在病人的腦部腦瘤位置,抽取切片來做檢查,有了全自動的機器人,腦部手術更加精準。

花蓮慈院神經醫學科學中心主任 邱琮朗:「尤其是在很深部很深部的地方,有重要神經血管的地方,你就需要機器手臂來幫你做引導,小腦萎縮症目前是沒有什麼藥物可以治療,幹細胞是一個應該說是一個,有可能可以幫到他的細胞治療,但是幹細胞要打到腦子裡面,要打到小腦上面,這個就需要很精準很精準的治療。」

由於過去要進行幹細胞植入再生手術,必須依靠頭架做定位,現在透過機械手臂,不只定位準確快速,而且幹細胞植入更不容易流失。

鈦隼生物科技科技執行長 陳階曉:「我們利用機器視覺,可以直接幫你的臉部,做30萬個點的定位的標記跟註冊,傳統導航定位只能坐著,或者是躺著定位,所以你從後面扎針的時候,幹細胞很容易會流出來,因為重力的關係,因為我們的定位很精準,病人可以趴著就可以導航定位。」

只要用平板掃描虛擬健保卡,醫師就能在偏鄉地區為病人看診,花蓮慈濟醫院推動無圍牆醫院,利用數位化科技,改善偏鄉居民的就醫困難。

花蓮慈院院長 林欣榮:「我們就要打造一個無圍牆的醫院,讓我們這些原住民 或是偏鄉老人家,他也不識字甚至也不會用這些資通訊,我們怎麼去幫他每天都知道,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藥物要控制好。」

微軟總經理 卞志祥:「就是用混合雲的架構跟概念,打造一個非常穩固的資料後平台,我們又可以利用雲,去收容整個大數據的分析。」

結合AI人工智慧與數據平台,未來醫師更可在雲端讀取病人的心電圖,或電腦斷層檢查結果,落實行動醫療,守護偏鄉民眾的健康。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數位健康大聯盟 醫療科技守護偏鄉
1201慈濟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