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農改場推動原民傳統農耕知識盤點與培力

砂荖部落耆老辨識植物及分享傳統利用方法。(花蓮區農改場提供)
砂荖部落耆老辨識植物及分享傳統利用方法。(花蓮區農改場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自去年起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計畫,盤點原鄉傳統農耕及飲食文化即為工作項目之一。去年以秀林鄉富世部落、花蓮市撒固兒部落、光復鄉砂荖部落、瑞穗鄉奇美部落、卓溪鄉清水部落為主要調查地點,訪談部落耆老與農友,紀錄部落傳統作物種植、採集、應用、傳統食用方式與文化等資料。今年將持續在花蓮中南區其他原鄉部落進行調查盤點。

花蓮農改場去年度已完成小米、地瓜、芋頭、玉米、黃藤、獨行菜、香蕉、山胡椒、食茱萸 、蕗蕎、桂竹、箭竹、苧麻、陸稻、茅草、海金沙、芒草、鵲豆、西洋菜、黃麻、林投、箭竹苗、翼豆、八月豆、雞心辣椒、木鱉果、野莧、油芒、高粱等三十項原民傳統植物之農耕知識、利用與飲食文化的相關紀錄,今年度將與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合作,利用開放博物館平台建置數位典藏網站,促進調查成果推廣與應用。

為進一步推動原民農耕知識與經驗交流,籌辦盤點培力工作坊,農改場邀請專家學者、部落族人及有志人士等共同參與,以解說、觀摩、採集踏查等方式,分享與記錄當地傳統農耕知識及飲食文化。

踏查大禮部落山胡椒的種植。(花蓮區農改場提供)
踏查大禮部落山胡椒的種植。(花蓮區農改場提供)

在拜訪部落過程中發現,相同的稱呼,不一定是指相同的植物,例如稱為paw(讀音為爆)的野菜,一般指的是細葉碎米薺,而在花蓮市撒固兒部落的野菜市集上的paw,長得不一樣,品嚐起來也有類似哇沙米的嗆辣味,經查證為獨行菜。

記錄芒草花苞毛筆菜的採集與食用方式。(花蓮區農改場提供)
記錄芒草花苞毛筆菜的採集與食用方式。(花蓮區農改場提供)

隨著原鄉人口外流、在地耆老凋零,生活型態轉變,原民傳統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逐漸消失,花蓮區農改場在原鄉進行農業科研與技術輔導之外,亦盤點部落傳統農耕生產知識及飲食利用文化資料以建立資料庫,期能運用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協助部落發展特色農業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