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餘震規模小變大 國外地質學者認非典型

▲昨日傍晚開始,花蓮地區開始一波連續餘震,截至今天上午,15小時就發生了180起地震。(圖/中央氣象署)
▲昨日傍晚開始,花蓮地區開始一波連續餘震,截至今天上午,15小時就發生了180起地震。(圖/中央氣象署)

[NOWnews今日新聞] 花蓮於4月3日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後,緊接而來大量餘震,原在上週頻率才稍降低,但本周再度爆發,自22日傍晚開始至今(23)日中午發生超過200次餘震,且在半夜規模最大來到6.3,這樣的地震活動狀況,就連國外地質學者也直呼非典型。

哈佛大學博士地質學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哈伯德(Judith Hubbard)在社群平台X以及個人的地震見解專頁談及台灣近一個月來的地震事件,她指出,自從4月3日台灣發生規模7.4(美國地質局測)地震後,在約80公里長、50公里寬的區域內,發生了數百次餘震,大部分發生在近海,餘震最初以頻繁狀況發生,大概每四分鐘就會發生一起規模3以上的地震,但隨著時間過去,頻率慢慢降低,主震兩週後,每天只會發生少量的規模3以上地震。

餘震成群並不罕見,然而,隨著4月22日單日突又爆大量發生85起規模3以上地震,且有12起規模5以上,她認為,這個地震活動模式有些特殊且令人不安。

首先,哈伯德提到,新的地震活動群並不是典型的主震與餘震序列,並不是由一個大型地震開始然後逐漸減小,相反地,地震規模反而隨著時間推移增強,首先是22日傍晚17:08分的規模5.5地震,一小時候又出現一起規模5.7,到了晚間更是上達規模5.9,而在深夜出現兩起規模6以上強震,而每一次規模5以上地震後,都會發生超高頻率的一連串小規模地震。

其次,哈伯德提到,新的地震活動集中在0403地震帶的南端,餘震至今已分布相當廣泛,代表主震周圍斷層逐漸調整成一個新的應力狀態,原主震區域的餘震以及範圍也小上許多。像這樣的地震群可能反應了斷層周遭或斷層上的物質出現某種漸進活動,如加壓流體沿斷層表面移動,或地層震後黏彈性變形,深處的岩石只要夠熱或壓力夠大,便可緩慢流動而非破裂,這類型的狀況多半發生在大地震後。

她也補充,花東縱谷下方存在了許多相當複雜的斷層,1951年發生的花東縱谷地震序列就是顯著的案例,至於現在集中的地震群,是否有高危險性?她認為答案是可能的,因應力增加地區出現的群狀地震可能表明斷層也正遭受更大的破壞,如今年一月發生的能登半島地震,在高度活躍的震群後,發生了規模7.5的主震。

最後,對於是否還可能發生更大地震,哈伯德認為,縱使看到了不太典型的地震活動,但至今仍無法預測。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花蓮狂震破千起!「全球地震3D圖」赫見台灣變摩天大樓
台灣地震連發數百次!日本政府準備好了:隨時支援
新加坡夫妻來台因地震失聯!家屬仍不放棄 在臉書求網友提供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