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台灣待不下去,出國也無法解決你的悲觀

作者:CZ/無國界派對

今天看到一篇《換日線》的文章在講「台灣,我待不下去了」。講的主題大致有三點:美國社會加強年輕人自信;台灣發展機會少、年輕人沒希望;結論是要離開台灣,才能獲得自由。

這篇文章很熱門,光網頁上的累計讚數就有12餘萬。但是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所以要站出來,提醒那些相信「外國月亮比較圓」的人:出國,不能解決你的悲觀。

我在美國柏克萊大學訪問一年,認識超過70位留美台灣人,年齡涵蓋18-35歲不等;回來兩週之間,我又找了15位22-24歲之間的朋友談話。我認為自己比起去交換半年、然後回來只跟2位朋友聊天(文中舉例)的人,更有立場討論這個主題。

我承諾給讀者一個更全面的觀點:你如果不能看見社會的複雜性,就看不到存在其中的機會;看不到機會,就無法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甚至注定跟隨大眾潮流,被別人的意見左右;被概率的大小限制行動,終身無法跳脫。

我願你獲得自由。但是自由總有代價,首先,你要放棄過度樂觀的希望與想像。如果想聽漂亮話,到處都有文章可以滿足你。但是如果你想聽真話,那麼請收好你的玻璃心,我們開始:

留美台灣人們的故事:

首先我先用幾個匿名人物,濃縮留美臺人的綜合圖像。

Samantha: 台裔美國人,大二生,20歲。洛杉磯

Samantha唸的是飯店管理系,現在正在按照學校規定做暑期實習。兩年前依親來美念書,正在等綠卡,可能還要好幾年。家住在華人社區,一間租的公寓。在這一帶要買到房子真的不容易,大部分屋主都沒有在住自己的房子,都拿來出租。現在語言比較通了,但是還是沒辦法與同學親近。她說平常晚上的時候沒辦法出門,畢竟洛杉磯是美國幫派集散地,沒有燈光的地方真的蠻恐怖的。

Keith: 台灣人,電機博士二年級,27歲。柏克萊

在台灣念完碩士、當完兵才出來。沒有拿到獎學金,每個學期都要當助理賺錢,生活品質沒有比在台灣當碩士的時候好多少。家裡爸媽對他的未來,懷有很高的期待,認為他唸到博士理應可以拿到很好的工作,讓他更沒辦法開口說自己其實遇到研究瓶頸,很擔心資格考不會過。

坐旁邊的學長最近剛決定放棄博士去業界工作,明明只剩最後一年而已。生活圈好小,只有實驗室,沒辦法認識女生所以也交不到女朋友。朋友剛推薦交友App但是還沒有勇氣下載。先寫論文再說。

Lora: 台灣人,F2配偶,32歲

跟男友遠距戀愛五年之後,終於決定結婚拿配偶簽證過來。原本也考慮要不要找到工作再過來,不過美國喜歡電資類人才也不是第一天聽說,在台灣做劇場的她,一時半刻尚沒辦法克服文化差異找到工作。前幾天剛送走一個認識兩個月的朋友──他簽證日期到了沒有抽到H1B。

簽證真的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現在零零星星在接一些攝影的案子,但是今天因為感冒一直咳,所以取消預約。看醫生好貴,自己吃藥真的好痛苦。

去美國工作好嗎?

綜合剛剛的故事,這篇文章「科技人才為何紛紛留美」比較接近我觀察到的事實。在柏克萊同學會自我介紹一圈,八成是念電資的,人文的很少(單單政治學而已的話,只有我一個)。而我遇到的近80人之中,只有不到5個是抽中工作簽,能在美國留下來的人,大部分不是本來就有公民、綠卡,就是還處在OPT期間,不用離開美國。

很幸運地找到工作、然後申請到工作簽、又申請到綠卡的,3個。

這是機率的殘酷。但是為了這樣的殘酷現實還願意待下來打拼的人,是為了一個什麼樣的願景呢?一部分是希望可以拿到有挑戰性的工作,但是不可否認,也有一部分是為了要還學貸的。

柏克萊碩士單學費一年就要150萬,台灣教育部學貸只能貸100萬,剩下還要找其他資金,一樣都得還。一畢業就背上200、300萬元新台幣的債務,許多人必須要找到在美國的工作,用美國的薪資水準才能還得起。這樣的動機跟夢想、成功與否幾乎沒有關係,反而是完全沒有退路的壓力。

隨著家境狀況的差異,赴美與否不只是勇氣問題。一個碩士就是300萬的投資,並不是人人都買得起。就算資金沒有問題,也順利拿到學歷,也不保證就可以拿到一份成就感與薪資兼具的好工作。和在台灣工作相同,你一樣可能會遇到一個喜歡性騷擾的上司、黑心騙資金的企業文化、愛喝酒的同事。還多出了巨大的鄉愁、龐大的寂寞。

回到台灣

把場景拉回台灣。

回台的飛機上,我意外地發現座艙螢幕的系統,已經跟去年不一樣。從這個細節開始,我更細微的察覺到台灣的變化:機場捷運通車了,計程車開放手機付款,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志婚姻釋憲通過的國家、無國界記者的新據點,更加彰顯了她開放的心胸。

台灣在改變,以一種意想不到的速度。

某些傳統產業在年輕人一波一波的推進之下,開始有了因應趨勢的需求。另外一些傳統產業累積了龐大的資本,需要年輕人幫忙才能與世界接軌。還有更多台灣年輕人的新創事業,在各個角落奮鬥著,做全球的生意。

香港簽訂CEPA後產業空洞化,薪資不升反降,同時在政治、經濟上漸漸被單一國家主宰;但台灣還沒有失去自己的能量。美國新聞被Google、Facebook獨掌話語權,台灣則有許多規模雖小、卻充滿理想性的不同屬性新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我知道台灣並不完美。

但是其他地方也有台灣沒有的缺點,不應該被淺碟地過度美化。

人總會沮喪,偶爾徬徨,但是怪罪自己是被環境限制,因為在台灣才會困頓,只要出國就可以解決問題,只是逃避現實而已。

逃避現實的話,就會錯過問題的關鍵,失去真正可以獲得自由的能力。

真正的自由

問題的關鍵,不是在哪裡比較好,而是一個更中性的事實:沒有地方是天堂,也沒有地方是地獄。這才是現實的常態。

人們口中的「台灣」、「美國」都只是集合名詞。每個人的自身經驗也只是複雜社會的一個「實驗數據」而已──而每次試驗都是獨立事件:你永遠都無法斷言明天碰到的遭遇,會掉在成功或是失敗的那一方。

唯有認知到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的事情,不管多渺小,總還是存在著勝率,你才能看見未來的希望。

在那種希望的照耀之下,你會變得有動力去努力,增加自己成功的機率。你會願意迎接生命的轉折,每一次奇遇都是開啟新事件的契機。你會變得為自己負責:因為你知道,在每一個關頭你都盡力做到最好了,所以不存在「更好」的選項。因此,你也不再會為過去的事情後悔。

機會與抉擇總是突如其來:大四下旬我在國外找台灣的工作,不小心與一份很好的offer擦身而過,自責很久。一直到回國前一個月都完全沒有收到任何公司的邀約。零星幾個工作機會都告訴我,回國再聯絡。我回國前一週忽然有了想要延畢學的東西,決定延畢。然後在回國一週內,卻又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兼職機會。

但我不會因此怪罪命運、也不會去自憐環境、出身不如別人。

羅輯思維有一段對英雄的定義,我深深記得:「所謂的『英雄』是超越自己的父母、環境、血緣、出身、性格特質,不按寫就的劇本表演,讓大數據對自己的行為無法預測,永遠會給全人類驚喜的人。

一旦你行動的憑據是自己的判斷,你就跳脫了他人的眼光、社會的框架、大數據的歸納。沒有任何事物能夠牽絆得了你,你便是獨步於常規之外的,自由無羈的英雄。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若在台灣待不下去,出國也無法解決你的悲觀──唯有看清現實,才能獲得自由》,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我出國,是因為他們希望我出國……」──一個關於「國際觀」的小故事
語言、知識、國際觀,出國之後自然就搞定了?──台美大學生都有的「換」想

關於作者:

過去因為留學柏克萊,在換日線起家開專欄「柏克萊派對」。現在半工半讀,努力朝獨立記者/自由寫手邁進。專欄名稱也因此調整為「無國界派對」,撰寫主題為政治、社會議題、媒體。

預計每個月10, 20, 30號在自己的Medium上穩定供稿,公佈在粉絲專頁上。大型的專題或深入報導也會不定期找平台曝光,但是因為每篇文章都仔細的考證、確認,再加上平台端上稿流程,曝光時間不穩定,請讀者見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

【Yahoo論壇】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