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法官首次利用ChatGPT寫判決書 提醒要防AI捏造假案例

英國法官伯斯對ChatGPT生成的答案充滿信心,但是他強調不要依賴人工智慧來處理你一無所知的話題,這一點非常重要。(圖片來源/flickr)

2022年底OpenAI推出聊天機器人ChatGPT APP以後瘋迷全球,上線2個月內用戶數就衝上1億,但是科學家、作家和其他專業人士初期就發現ChatGPT編造的答案不可靠,漏洞百出,存在產生假訊息的「幻覺問題」(hallucination problem)。

英國法官首次用ChatGPT撰寫上訴法院的裁決

綜合英國《每日郵報》與《衛報》報導,英國上訴法院的法官伯斯勳爵(Lord Justice Birss)近期承認他使用聊天機器人ChatGPT撰寫上訴法院的裁決,他稱讚這款該人工智慧(AI)工具「非常有用」。

他也表示,對ChatGPT生成的答案充滿信心,利用ChatGPT 工具總結了熟悉的法律領域,但是他特別強調不要依賴人工智慧來處理你一無所知的話題,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談到人工智慧工具的「巨大發展潛力」時,伯斯大法官表示,他在總結自己已經熟悉的法律領域時使用聊天機器人ChatGPT,然後複製並貼上其文本回應。

伯斯稱讚ChatGPT給的答案和想的一樣

英國《每日電訊報》引述這位智慧財產權法專家的話說:「我認為最有趣的是,你可以要求這些大型語言模型,來總結複雜的資訊,它確實很有用,會被使用,我可以告訴你,」

「我問ChatGPT能否給我這個法律領域的摘要,它給了我一段文本。我先前已經知道答案是什麼,因為我正要寫一段話來表達這一觀點,但是它為我做到了,我把它放進我的判斷裡,它就在那裡,非常有用。」伯斯敘述說。

外界認為,伯斯大法官是英國第一位透露他使用人工智慧工具撰寫判決書的司法官。

「我對自己的判斷承擔全部個人責任,我不想把責任推給別人,它所做的只是我即將要做的一項任務,而且我知道答案,並且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答案。」伯斯強調。

紐約2名法官上法庭引用AI捏造的案例

這位法官的言論首先由《律師公會公報》報導,但他確實強調,不應該依賴ChatGPT來解決你一無所知的話題。

今年早些時候,2名紐約律師採用ChatGPT捏造的虛假案例引文,遭到當局罰款,此事引發該工具編造虛假資訊的「幻覺問題」的爭論。

《路透》報導,6月22日一名美國法官對兩名紐約律師實施處罰,因為這2名律師提交一份法律摘要,包括ChatGPT捏造的6個虛構案例引文。

美國曼哈頓地區法官凱索(P. Kevin Castel)下令律師施瓦茲(Steven Schwartz)、洛杜卡(Peter LoDuca)及其律師事務所Levidow, Levidow & Oberman總計繳納5,000美元(約15.5萬元台幣)的罰款,律師們躲過被停牌命運,這是首宗在法律領域上針對AI的重大裁決。

2名律師遭到紐約法官裁罰5千美元

法官認為,2位律師的行為是惡意的,「還故意做出迴避的行為,以及向法庭做出虛假和誤導性陳述」。

法官的懲處書寫道,律師使用人工智慧提供幫助,本質上沒有當,但他表示,律師道德規則對律師具有把關作用,以確保他們提交的文件的準確性。

法官還強調,在法院和航空公司質疑這些虛假意見是否存在後,律師們「繼續支持這些虛假意見」。他的命令還規定,律師必須通知法官,所有法官都是真的,他們被認定為懲處假案例的真人作者。

Levidow、Levidow & Oberman當天發表聲明回應:「我們犯一個無心的錯誤,不相信一項科技可以完全憑空捏造案例件」,因此,他們的律師不同意法院認定他們惡意行事的觀點。

被告哥倫比亞航空最後勝訴

施瓦茲在5月,他曾使用ChatGPT,來協助研究顧客提告哥倫比亞航空(Avianca airlines)的人身傷害案件,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引用虛假引文。

糾紛源於2019年8月,一名男子乘坐由薩爾瓦多飛往紐約的哥倫比亞航空航班中,被一名空服員的餐車弄傷。直到2022年2月他才向法院控告哥倫比亞航空疏忽。

哥倫比亞航空的法律代表要求駁回訴訟,理由是事情已超過訴訟期限,並且指控代表原告的律師訴狀誤用ChatGPT提供的虛假案例去作陳述,其後遭到被告的律師及法庭揭發。

該航空公司的律師今年3月份首次通知法院,他們無法找到案情摘要引用的一些案件。

哥倫比亞航空的律師巴特·巴尼諾 (Bart Banino) 6月22日表示,無論律師是否使用ChatGPT,法院都得出正確的結論,駁回了人身傷害案件。 法官另一項命令批准哥倫比亞航空駁回此案的動議,因為該案已經過了訴訟期。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人物》南台灣唯一民眾黨立委參選人!曾尹儷獲藍營地方人士相挺:藍白合就有機會贏
財劃法24年未修 中央、地方稅失衡再擴大 黃耀輝:中央需先解決垂直失衡!
信傳媒民調》 7個年輕人有2人投賴5人投柯 這449萬人成為2024關鍵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