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指中緬仍有軍貿關係 北京:正常往來

(德國之聲中文網)緬甸自軍政府於2021年掌權以來便動亂不斷,英媒「天空新聞」週二(7月18日)報導,中國雲南2021年開通了一條新的鐵路,可能是為與緬甸運輸貿易而建造。

據報導,這條鐵路連接大理、臨滄;山城臨滄距緬甸邊境僅數小時車程,臨滄的大型碼頭還有許多大型貨場及起重機。報導另指,這條鐵路開通之後,不僅為中國提供了通往緬甸的通道,還能讓貨物從成都通過緬甸,經海路到達新加坡。

若沒有這條途經緬甸的印度洋通道,貨物就必須繞道漫長且不安全的馬六甲海峽,因此對中國來說,這條路線不僅能增進中國在緬甸的影響力、帶來自然資源,也能在不受美國、西方影響的情況下,強化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勢力,並為緬甸軍政府提供一線生機。

18日,天空新聞記者針對緬甸議題向中國外交部提問,對此,發言人毛寧回應,她沒有看過其報導,對於報導的信息來源亦不清楚。

毛寧稱,中方作為緬甸的友好鄰邦,始終主張緬甸各黨派都應從國家和人民長遠利益出發,透過政治對話找到問題解方、儘早恢復國家和社會穩定。她表示,國際社會的任何行動都應有助緬甸和解、避免激化矛盾,而「中國正是這樣做的」。

天空新聞記者亦提及聯合國專家5月發表的報告,內容稱中國出售武器給緬甸,且有人指責中國「不顧緬甸軍政府的可怕罪行,仍為其提供資金」。對此,毛寧稱中緬之間的軍貿是「主權國家間的正常貿易」,指控撰文的聯合國專家無端越權「抹黑」中國,中方堅決反對。

聯合國報告說了什麼?

聯合國5月的報告指出,儘管美國和歐盟最近對緬甸軍政府實施一系列制裁,但仍不斷從以中國、俄羅斯為首的外部來源輸入武器,藉以鎮壓國內的反對勢力。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安德魯斯(Tom Andrews)在報告中指出,自2021年2月緬甸政變以來,中國已向緬方輸出逾2.6億美元的武器,其中大部分來自國有企業。報告指,這些銷售大部分直接流向軍政府,亦有證據表明,部分產品已用於緬甸內戰。

安德魯斯告訴「天空新聞」,此事可能在緬甸造成更多「死亡和破壞」。他說,在軍政府的資訊封鎖下,緬甸動亂的實際情況不為外界所知,且由於中俄兩國的否決,聯合國安理會不可能對緬甸採取禁運武器等重大措施。他呼籲,國際社會應「以更重大的方式介入」緬甸的衝突,支持該國公民對抗軍政府。

據政治犯援助協會(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統計,自緬甸軍方於2021年2月從民選的昂山素季手中奪權、讓該國陷入長期動亂以來,已有逾3750名的平民和民主運動人士被安全部隊殺害,近2萬4000人被捕。

緬甸軍政府2021年首次掌權時,中國並未立即發表評論,此後2年對事態發展也多持觀望態度,並與反對派團體保持聯繫。然而,中國外交部長秦剛今年5月訪問緬甸時,也會見了中方原本持續迴避的緬甸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

天空新聞指出,中國的鐵路貨運及一連串行為,顯示中方正在「含蓄地支持」緬甸軍政府。

本月稍早,印度戰略學者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在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刊物《戰略家》(The Strategist)發表評論,稱西方的制裁並未對緬甸軍方造成實質損害;這不僅讓緬甸軍政府沒有動力放鬆其政治控制、無益於緬甸的民主化,更把緬甸推向中國的懷抱,讓中國得以在緬甸這個「印度洋戰略門戶」和「重要自然資源來源國」擴大其立足點。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