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擬以「群體免疫」對抗病毒! 台大學者從2面向分析:萬萬不可

英國宣告不再針對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進行主動篩檢,打算以大規模染病達成「群體免疫」。這個如豪賭般的作法,國際間反應兩極,美國、法國都有部長和學者認為能奏效,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則疾呼「萬萬不可!」

不主動篩檢、輕症不治療、學校也不停課,英國首相強森政策一出,罵聲漫天。有人痛批坐視老人死亡,另有破20萬人連署,要求英國政府收回成命,改採義大利的封鎖政策。

在英國破天荒的宣告之前,還沒有任何一國在這次疫情中提出「群體免疫」,強森開第一槍,如果沒有足夠科學數據支撐,自然無法令他膽敢賭上政治生命。其實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並不是新概念,根據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從麻疹到流感,群體免疫都是保護大眾免於感染的措施之一。

什麼是群體免疫?

要獲得群體免疫主要透過兩種方式,一是注射疫苗,二是讓大多數人都接觸病毒、產生抗體,武漢肺炎目前沒有疫苗,所以只剩第二種途徑。

《新聞週刊》表示,當帶有病毒的人愈少,病毒傳播要花的時間就愈長。所以根據這樣的理論反推,愈多人有病毒,病毒傳得愈快,就能快速達到群體免疫的狀態。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環境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德費利斯(Nicholas B. DeFelice)認為群體免疫「適用所有傳染病」,而且能保護「所有人」,包括那些因為年齡太小或免疫功能低下而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另一好處是著眼未來。現在沒人知道疫苗什麼時候會研發完成,如果新型冠狀病毒在疫苗問世前捲土重來,當大多數人都有抗體,疫情就不再那麼致命。

物競天擇式免疫 台大學者:萬萬不可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看法則完全相反,認為「萬萬不可。」

英國打算讓「物競天擇」法則自然運作,淘汰免疫力低下的人,陳秀熙除了反對造成不必要的重症和死亡,就實際面來看,英國算盤至少有兩大面向不靈光:

1. 中國未出現群體免疫

陳秀熙指出,從數字上看來,全中國病例約10萬人,已經算是重災區,但就算加上潛在感染人數,染病人數還是不可能攀升到13億人口的一半,也就是6億人,仍然很難達到所謂的自然免疫。

2. 醫療差的國家辦不到

而就算疾病在醫療體系比較好的國家受到控制,多數人感染且都治癒,但一旦傳播到非洲等醫療體系不健全的地區,也不可能在全部感染之下痊癒、然後做好群體免疫。

陳秀熙認為,自然免疫應該在大流行過後再談,當下一次病毒再來的時候,人類可能會透過前一次病毒在免疫細胞上產生的抗體來對抗,而不是在流行期間做這種打算。

強森放手一搏 法國、冰島同一陣線

英國官方表示,政府決策背後有科學理論支撐,美國媒體CNN則揭密,幕後關鍵人物是強森倚賴的資深顧問康明茲(Dominic Cummings)。

從脫歐以來,康明茲一直被認為是走偏鋒、下猛藥的爭議人物,他也是科學理論與數據的超級膜拜者。因此強森政策一出,炮轟「理論不等於現實」的輿論也齊出。

(英國祭出群體免疫政策,不再主動做篩檢,英國女王接下來幾個月恐怕也只能足不出戶。圖片來源:pixabay)

但英式作法也有支持者。法國教育部長布朗蓋(Jean-Michel Blanquer)表示,法國防疫策略從一開始就不是阻擋而是延緩擴散。他說「最終50~70%的法國人口將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他也認為多數人免疫後,病毒將自動停止傳播。

冰島確診數達到156例,對比36萬總人口,感染比例全球最高。冰島80%以上的確診病例都是從海外歸國的富豪和密切接觸者,但冰島無意暫停國際航班,也不禁止外國人入境,更表示對人群的全面篩檢「毫無用處」。

至於英國本身,則打算要求70歲以上的老人自我隔離,時間更可能長達4個月,這其中自然包括已經93歲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英國想讓群體免疫奏效,對最可能受創的高齡族群祭出了保護措施,但也代表這場免疫戰恐怕分外慘烈,體弱的人,暫時最好都不要出門。

延伸閱讀:

美防疫系統為什麼大崩壞? 揭3個關鍵性錯誤

南韓確診病例增幅趨緩 美媒分析:生技業「超前部署」是關鍵

防疫長期抗戰! 疾管署副署長:接下來台灣必須力拚「不鎖國也要減災」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