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國郵報》數位化 學者:學習英文更方便

▲文化大學廣告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鈕則勳(左)、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施正權(中)和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溫偉群(右),對於《The China Post》的轉型,抱持樂觀期待看法。(圖/NOWnews資料照)
▲文化大學廣告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鈕則勳(左)、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施正權(中)和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溫偉群(右),對於《The China Post》的轉型,抱持樂觀期待看法。(圖/NOWnews資料照)

陪伴著許多青年學子學習英文的《The China Post(英文中國郵報)》,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在今年5月決定不再發行紙本,並且與網路媒體《NOWnews今日新聞》合作,轉型為網路新聞平台。學者認為,《The China Post》轉型將有助於國人學習英文、培養國際觀。

文化大學廣告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鈕則勳說,考上政治大學外交所後,覺得該加強英文能力,所以就開始自發性閱讀《The China Post》。《The China Post》頭版的要聞版幾乎重要國際新聞都有報導,除了可以學習英文外,也可以增加自身的國際觀,所以頭版他一定會看。

「《The China Post》的英文語句、遣詞用字相當淺顯易懂,不會有太艱深的語句,一般民眾也可以看得懂」鈕則勳這麼說。《The China Post》社論的分析相當深入,他說,社論裡面漂亮的句子,也會刻意背起來,因為對於強化英文能力、口語英文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鈕則勳說,英文聽、讀、寫能力大幅提升,應該是讀《The China Post》最大收穫。《The China Post》每天至少有一個版面的國際新聞,他也很感激讀報後讓他增加了國際觀。對於《The China Post》轉型為網路新聞平台、能用APP閱報,他認為這是媒體未來發展趨勢,他期許《The China Post》能繼續擔任一個簡單又深入的英文媒體平台。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施正權表示,40多年前學生時代就開始看《The China Post》,他說,《The China Post》的內容淺顯易懂,適合中學生以上學習英文。對於《The China Post》不再發行紙本,他也認為這是時代趨勢。他期許未來能有更多的國際政經新聞的報導。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溫偉群說,因為從小就對學習英文相當有興趣,所以學生時代就開始閱讀《The China Post》。在網路不發達的時代,透過閱讀《The China Post》讓他知道許多台灣時事的英文,例如解除戒嚴(lift martial law),也讓他知道許多政治人物的英文名字,例如宋楚瑜叫James Soong、謝長廷叫Frank Hsieh。

溫偉群說,除了提升英文能力,讀《The China Post》對專業研究的參考也很有幫助。他以到美國念研究所為例,當時要寫關於台北市長選舉的碩士論文,內容就引用到不少1997年台北市長選舉辯論《The China Post》的報導內容,所以現在他的小孩子有興趣讀英文,他也會讓他們讀《The China Post》。

溫偉群說,做為國內英文報紙的領導品牌,《The China Post》對於增進台灣與國外的連結有很大幫助。除了報導國際新聞外,還有許多台灣本土新聞的報導,成為許多只懂英文的外國人了解台灣的一個櫥窗。在轉型之後,他認為《The China Post》能夠發揮多媒體的特性,讓讀者更加方便學習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