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大舉裁員 卻是為何?

如同微軟(MSFT-US)一樣,英特爾(INTC-US)嘗試適應後PC時代。

現在,人們應該很難想像PC時代時微軟與英特爾的風光。當年「Wintel」的年代,兩造攜手雄霸科技業。

當然現在PC產業仍由「Wintel」平台主宰。不過PC早已榮光不再。全球桌上型電腦及筆記型電腦出貨在五年前達到3.65億台的巔峰,然後到2015年掉到剩2.89億台。與此同時,平板與智慧型手機的銷售在去年達到17億支。

微軟與英特爾看到這種衰退浪潮來襲,開始嘗試因應。在網路泡沫化後,它們看著自己的股價橫幅整理上不去,也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找不到立足點。它們也在過去三年找了新的執行長,想讓自己的產業升級、找到未來的成長契機。

時至今日,微軟做得比英特爾好得多。微軟在Satya Nadella的帶領下,開始大膽改革,去年開除了數千名員工,將公司重新定位在成長市場如雲端運算。這讓微軟的股價過去三年大有斬獲,上揚了93%。與此同時,英特爾的股價上揚47%,跑輸Nasdaq的50%漲幅。

這並不是說英特爾有了麻煩,但它從老化但仍有獲利的PC晶片市場轉型的腳步有點慢。英特爾嘗試在數據中心、物聯網上取得進展。而在本周,其執行長Brian Krzanich宣布透過在未來裁撤1.2萬工作來加速轉型。

「這些轉變可不是鬧著玩的。我們要向在英特爾的成功扮演重要角色的同事說再見。今天的宣告,是為了要加速我們的成長策略進程。」Krzanich在給10萬7300名的電郵中表示。

Krzanich形容,這樣的策略是要讓「公司從PC公司轉型到驅動雲端及數億著智慧型聯網裝置的公司。」簡而言之,是跟微軟一樣的方向。這大概是Wintel 21世紀的生存法則吧。

英特爾先前錯過了替蘋果初代iPhone設計晶片的大好機會,這讓ARM設計的架構成了業界標準。有些分析師相信,一些iPhone 7裡面會有英特爾晶片,不過時間可能來得太晚太遲,畢竟連智慧型手機也漸趨飽和。

延伸閱讀:

英特爾宣布全球裁員12,000人、下修年度營收預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