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病毒台灣三年來首起病例!茲卡病毒是什麼?症狀有哪些?為何孕婦尤須小心預防?

茲卡病毒台灣證實出現2021年來首起境外移入病例,北部一對夫婦4月從馬爾地夫回台後相繼確診。自國境解封,越來越多民眾出國旅遊,疾管署提醒,不少國家都有發現茲卡病毒本土病例,建議國人小心防範蚊蟲叮咬。究竟茲卡病毒是什麼?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有哪些?茲卡病毒又該怎麼預防?Yahoo奇摩顧健康帶你了解。

相關新聞》3年來首起茲卡家庭群聚 夫妻遊馬爾地夫返台確診提升旅遊警示

茲卡病毒症狀為發燒合併紅疹,孕婦尤須謹慎預防感染,避免胎兒小頭畸形。(示意圖/Getty Images)
茲卡病毒症狀為發燒合併紅疹,孕婦尤須謹慎預防感染,避免胎兒小頭畸形。(示意圖/Getty Images)

茲卡病毒是什麼?去哪些國家要注意?

茲卡病毒感染症是茲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經由蚊子叮咬傳播,最早於1947年在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獼猴身上發現。1954年,首例茲卡病毒人類感染者出現後,茲卡病毒開始遍布中南美洲、非洲等國家,曾在2016年造成全球大規模傳染。

2019年,我國將茲卡病毒感染症列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第二類傳染病,必要時患者得在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而按衛福部茲卡病毒本土病例國家屬地分布,截至今(2023)年3月20日統計,茲卡病毒已在89個國家和屬地發現本土病例,包含國人常去的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帛琉、美國、法國等,都是旅遊疫情建議第一級注意(Watch)國家;馬爾地夫則因境外移入病例傳進台灣,提升至旅遊疫情建議第二級警示(Alert)。

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示警,過去普遍認為,茲卡病毒只局限在中南美洲傳播,然而現在已有向亞洲國家轉移的趨勢,且不排除一到兩年內可能成為像登革熱一樣的台灣本土疫情,呼籲民眾現在就要開始防蚊。疾管署也提到,泰國、巴西、瓜地馬拉、貝里斯都有個案持續累積的現象,前往這些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時,應多留意。

茲卡病毒症狀有哪些?

茲卡病毒典型症狀包括發燒、紅疹、關節痛與結膜炎,其他常見症狀有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食慾不振、腹痛、噁心等,少數病例會出現神經系統或免疫系統併發症。一般人若感染茲卡病毒,不會有明顯症狀,死亡率也不高。

(圖片提供/疾管署)
(圖片提供/疾管署)

茲卡病毒傳染途徑為何?

茲卡病毒潛伏期約3至14天,主要透過以下四種方式傳播:

病媒蚊傳染

人類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3至14天後會開始發病,發病首日至發病後7天為病毒血症期,此時若再遭到病媒蚊叮咬,病毒便會在病媒蚊體內增殖,經由病媒蚊再傳染茲卡病毒給下一個人。在台灣,埃及斑蚊、白線斑蚊都是可以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

性行為傳染

茲卡病毒也可能透過性行為傳播,建議在疫區或剛從疫區返回者,務必採取安全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以免遭受傳染或傳染給他人。

母嬰垂直傳染

部分研究發現,茲卡病毒可能存在於胎盤和羊水中,可以經由母嬰垂直傳染給嬰兒。

輸血傳染

80%茲卡病毒感染者沒有明顯症狀,可能在不自覺情況下經由捐血傳染他人。

茲卡病毒怎麼預防?

茲卡病毒現階段沒有疫苗可供預防,建議非必要應暫緩前往流行地區。如果必須前往,則應做好防蚊措施,比方戶外活動時,使用經核可具DEET、Picaridin或IR3535成分的防蚊液,穿著長袖淺色衣褲,並在衣服上噴灑防蚊液,增強保護效果;住宿時,優先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飯店民宿,以防蚊蟲叮咬;返台後,建議進行至少兩周的自主健康監測,一旦出現相關症狀,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

茲卡病毒如何照護?

目前尚無茲卡病毒的快速診斷試劑及抗病毒藥物,僅能依據患者症狀給予支持性治療,並讓患者補充水分、多休息,緩解不適感。平均而言,患者會在感染後一周自行痊癒。針對確診個案,則會以一周為間隔,進行血液篩檢,直到檢測結果為陰性。

患者自發病起一周內,應防範再被病媒蚊叮咬,建議進行防蚊隔離,如在住處加裝紗窗、紗門,使用蚊帳、防蚊液。此外,也應注意三個月內採取安全性行為,並暫緩捐血計畫。女性若自流行地區返國且有規畫懷孕者,請先諮詢醫師做詳細評估。

關於茲卡病毒,懷孕婦女要注意哪些事?

懷孕婦女要是感染茲卡病毒,可能會產下小頭畸形等神經異常的新生兒。小頭畸形是一種罕見疾病,除了頭圍、身長、體重不成比例,通常還會伴隨腦部發育不良、腦損傷等障礙。

因此,懷孕婦女應避免前往流行疫區,若有流行地區活動史或相關暴露史,建議立即就醫,進行採檢送驗,必要時會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倘若伴侶從茲卡病毒流行地區回來,性行為皆應全程使用保險套。要是懷孕婦女不幸確診茲卡病毒,一定要每四周定期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追蹤胎兒生長情形。

實習記者:廖彥甄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