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食安恐慌效應 相關餐飲業生意下滑

寶林茶室中毒案陷入膠著,目前所有食材,加上後來調查的八家業者十項調味料跟澱粉製品,結果都是陰性,不過倒是因為肇事元兇「米酵菌酸」的「米」字,讓「無差別聞米色變」風氣開始發酵,以河粉、粄條等米製品為主的小吃店、賣店,生意更是一落千丈。專家建議,純米料理過去沒聽說過有案例發生,翻譯名稱帶來不好的影響,不如將「米酵菌酸」正名為「椰黍菌酸」。

衛福部次長 王必勝:「大粄城那賣出去,其他商家的10個樣本,它的粿條都是陰性,都沒有檢出(米酵菌酸),那麼這個意義就是說,其實我們現在雖然懷疑,還是懷疑粿條是造成的因素,可是我們現在目前所有的證據,還是限縮在這個我們的A13的這個,寶林這個地方,並沒有擴及其他地方。」

寶林茶室中毒,案情越來越撲朔迷離,市場小吃攤,菜單標示著粄條,但要是嘴饞,饕客只能撲空。

小吃攤業者:「沒有了,老闆那個公司(把粄條)收回去了,暫時不賣了,因為我們粄條銷售不好。」

「聞米色變」風氣發酵,越南河粉跟著遭殃,一改以往假日高朋滿座,座位區空無一人,老闆娘大吐苦水,生意快要做不下去。

越南料理業者:「(客人)少一半這樣子,就是很不想做(生意)了,因為就是大家就是要小心,就是這樣,要不然怎麼辦,東西也不是我做出來的,它(米製品)有問題,我們也不知道,不是故意的問題。」

說來也很無奈,因為肇事毒物名稱「米酵菌酸」產生不好聯想,讓人把矛頭都指向米製品,但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認為,這是翻譯名稱,讓米食平白無故背鍋。

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 姜至剛:「台灣的原料有一大部分都是進口來的,所以裡面的汙染的一些原料,比如說玉米粉,它就會裡面有毒素,有所謂的這些所謂的椰黍菌酸。」

過去在白米飯都未發現唐菖蒲伯克氏菌,倒是在玉米澱粉、椰子發酵製品中發生過案例,而除了這些明顯目標,也有專家建議,調味醬料也要列為可疑對象。

北市聯合醫院一般內科醫師 姜冠宇:「像醬料這種混合的食材放在一起,而且裡面必然有些發酵的成分,是因為在信義區翻桌率比較高,一下子就用完的米、麵啊、粄條啊等等喔,那我覺得醬料才是比較有可能的,因為它是可以放在那邊比較久的一個食材。」

北市衛生局局長 陳彥元:「是8家業者10項的醬料,或者是澱粉的製品,至於它是哪八家,那基於我們現在還沒有完整的一個調查,再加上中央已經公告,這些他們測到這些醬料,或者這些澱粉類的製品,是沒有驗到毒素,所以我想暫時它的風險其實應該是沒有。」

食安風暴後續效應持續擴大,從餐飲到食品製造業者都掃到颱風尾,生意跌到谷底,現在只盼調查早日水落石出,還給全民一個安心的飲食環境。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能源政策駛向何方 電價調漲全民買單
洗米水二次利用 這些地方千萬母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