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農民抗爭反對限農政策,環境永續與農業轉型的兩難

許多人對荷蘭的印象,是漂亮的風車、綠油油的農田與放牧中的牛隻。然而在祥和景致的背後其實有場激烈的環境政策爭辯正在進行。為了減少「氮排放」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荷蘭政府祭出限農政策,引發農民的激烈抗議,甚至衍生劇烈的政治風波。

在荷蘭的第一個月,除了當個觀光客到處走走逛逛,安頓好自己的新家,也透過與新朋友的交流更認識這個國家。在以往的印象中,荷蘭一直是能兼顧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典範,但在許多對話中,我意識到永續發展對荷蘭而言也並非簡單的議題,甚至引發許多社會爭議與對立。

近年荷蘭在環境政策上最大的難題發生在農牧產業。荷蘭的土地面積不大,與臺灣相差不遠,卻是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的糧食出口大國。根據華盛頓郵報 2022 年報導資料來源:
‧ The Washington Post,Cutting-edge tech made this tiny country a major exporter of food
,荷蘭有超過一半的土地面積皆用於農業,先進的技術也使農地生產極具效率,使用更少的能資源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

荷蘭國土雖小,卻是全球第二大糧食出口國,超過一半的土地用於農業,農地生產極具效率。
荷蘭國土雖小,卻是全球第二大糧食出口國,超過一半的土地用於農業,農地生產極具效率。

這個乍看十分成功的產業故事,卻在近年成為爭議的導火線。

爭議來自於農業的「氮排放」。大家或許都聽過造成氣候變遷的「碳排放」,卻很少有人關注氮排的議題。氮氣(N2)是占了大氣中 78% 的氣體。本身雖然無害,與其他元素結合後卻可能產生對環境有害的化合物,例如氨(Amonia)、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以及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s)。過多的氮化合物不但會對於生態系統造成損害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也產生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等的諸多壞處。

荷蘭的農牧業十分興盛,卻也因大量的動物排泄物、使用化學肥料,造成氮污染問題居高不下。
荷蘭的農牧業十分興盛,卻也因大量的動物排泄物、使用化學肥料,造成氮污染問題居高不下。

氮排放大多來自於農牧、交通、建築等產業。在農牧業興盛的荷蘭,動物的排泄與化學肥料的使用更是造成氮污染問題居高不下的主因。由於氮排放對環境的嚴重破壞,也為了符合歐盟的規範,荷蘭政府訂定了政策目標,希望在 2030 年可以減少 50% 的氮排,其中政策手段包含對於農業的限制,也就衍生了近年的爭議。

荷蘭的減氮政策對農牧部門的影響

大量減排,意味著農業部門必須減產。政府對畜牧業的政策大致分為兩個方向:收購以及補貼。由於氮排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嚴重影響,政府將收購的火力集中在靠近自然保護區的農場,另外針對自願退出經營的農場、以及願意導入減氮技術的農場給予政策補貼。

然而,目前的政策遠遠無法達成大幅減氮的目標。根據 BBC 的報導資料來源:
‧ BBC,Why Dutch farmers are protesting over emissions cuts
,若要符合荷蘭政府的政策提案,將會有 11,200 個農場關閉,另外 17,600 名農戶需要大量減少他們的動物飼養數量。

2022年7月23日,農民手持「沒有農民,沒有食物」的標語走上街頭,抗議荷蘭政府為管制氮排放而限制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2022年7月23日,農民手持「沒有農民,沒有食物」的標語走上街頭,抗議荷蘭政府為管制氮排放而限制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對許多農戶而言,這項政策無疑是要使他們放棄自己賴以為生的職業,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不明確的政策規劃導致許多農戶無所適從,他們難以了解自己的農場會不會受到影響、以及影響將會多劇烈。也有些農民過去幾年才在政府的建議與扶持下加大了投資,沒想到才剛擴張農場的規模,就遇到政策轉彎資料來源:
‧ TIME,Farmer Protests in the Netherlands Show Just How Messy the Climate Transition Will Be
‧ DutchReview,The easy guide to the Dutch nitrogen crisis, farmers’ protests, and more
不確定性與政策上的矛盾加劇了農民的怒火,使得衝突升級

2022年7月,荷蘭農民以慢速行駛的拖拉機癱瘓高速公路,以示對政策的抗議。
2022年7月,荷蘭農民以慢速行駛的拖拉機癱瘓高速公路,以示對政策的抗議。

族群對立與政治風暴

荷蘭的友人告訴我,減氮爭議已經不只是政府與農民之間的衝突,更衍生成族群的對立與政治攻防。這個爭議也使得荷蘭的政治局面發生很大的轉變,2019 年成立的農民黨(BBB, BoerBurgerBeweging)乘勢崛起。BBB 在 2023 年 3 月份的地方選舉獲得巨大的勝利,贏得全國將近 1/5 的選票,成為了荷蘭最有影響力的政黨之一。

BBB 的領導人 Caroline van der Plas 在四月時於議會中的發言資料來源:
‧ BBB,Los het op of stap op!
中說到:「這些提供我們日常所需的食物、履行社會義務的人們,被貶低為虐待動物者、毒害者、土壤破壞者與環境污染者。而那些維持我們國家運轉的人,例如修路、砌磚、水管工人、園丁、理髮師、護士與照護傷殘的看護被稱為『低技術勞工』。」

在阿姆斯特丹看到的街頭抗議,抗議者將荷蘭國旗倒插。我的荷蘭友人告訴我,顛倒的國旗近年已經成為農民抗爭的代表性標誌。
在阿姆斯特丹看到的街頭抗議,抗議者將荷蘭國旗倒插。我的荷蘭友人告訴我,顛倒的國旗近年已經成為農民抗爭的代表性標誌。

辛勤工作的農戶們無法接受身處「菁英階級」的政治人物,在不了解他們的處境下輕易對他們的工作指手畫腳。激化的衝突在社群網路催化下更加極端,形成更激烈的階級對立。

未完結的衝突帶給我們的啟示

每次討論完這些問題,我都會問問當地友人他們自己的看法為何,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難解的衝突?

許多人都告訴我,氮排議題早該被處理,只是過去這個難解的議題不斷被政府擱置,到不得不處理時只能急就章地趕鴨子上架。2019 年,當時荷蘭的環境政策被最高法院認定違反歐盟的環境法律,使得逃避許久的荷蘭政府不得不正視氮污染的問題。同年,政府就端出了 2030 氮排砍半,在自然保護區周邊的區域減量 70% 的政策。政策實施缺乏長期的溝通、完整的配套規劃和緩衝的時程安排,當然使利害關係人難以接受

事後檢討都很容易理解,然而我回想起過去在臺灣環境倡議上的經驗,大多重要的議題也經常被擱置。以減少碳排放為例,從目標設定、基礎的資訊搜集、碳盤查、導入各項減碳措施、與價值鏈中的利害關係人溝通合作等等,每個環節都需要長時間的努力。但無論是企業或是政府,都經常是遭遇到外在壓力,如品牌綠色供應鏈壓力增加、歐盟的碳邊境稅通過後才開始急著執行。不僅產業因為規範的變化感到焦慮,就連負責政策的立法者與政府部門,都因不理解議題而措手不及,更不用談到最弱勢的勞工與被忽略的社區。

Tracy Cheng(鄭楚忻)過去在綠色和平任職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負責推動「RE10x10 綠電倡議」,及呼籲政府制定有效碳定價。
Tracy Cheng(鄭楚忻)過去在綠色和平任職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負責推動「RE10x10 綠電倡議」,及呼籲政府制定有效碳定價。

近年來,我們時常聽到「能源轉型」、「淨零轉型」等關鍵字,但對於轉型過程如何更全面、公平的照顧更多公民,「公正轉型」的概念卻鮮少被關注。試想,那些在我們追求淨零過程中被取代的傳統高污染產業、被電動車取代的燃油汽機車產業等,若臺灣未來的規劃藍圖中刪除了他們的位置,他們是否也會像荷蘭農民一樣憤怒,感受到被社會拋棄呢?

環境議題不僅攸關環境永續,也攸關人類的社會發展。包括荷蘭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在近期的環保政策,都因轉型中的困難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挫折。雖然艱難,但永續轉型是必須要踏上的一條路。這些辯論劇烈地影響著荷蘭的政治版圖,如何兼顧環境永續與產業發展,考驗著政治領袖們的智慧。

2023年11月12日,超過7萬名民眾於阿姆斯特丹展開氣候遊行,要求荷蘭政府採取更加積極的行動應對氣候危機。荷蘭即將於11月22日進行全國大選,這場荷蘭史上規模最大的氣候抗議行動,凸顯民眾對氣候政策的重視。
2023年11月12日,超過7萬名民眾於阿姆斯特丹展開氣候遊行,要求荷蘭政府採取更加積極的行動應對氣候危機。荷蘭即將於11月22日進行全國大選,這場荷蘭史上規模最大的氣候抗議行動,凸顯民眾對氣候政策的重視。

荷蘭的大選即將於 11 月 22 日登場,選舉的結果也將影響氮排問題的政策。幾位當地朋友告訴我,他們十分在意各政黨對環境保護的政策立場,並在選舉前走上街頭,支持氣候變遷政策被正視相關報導:
‧ Reuters,Amsterdam marchers demand climate action as Dutch election nears
‧ 中央社,「歷來最大」氣候遊行在荷登場 瑞典環保少女響應
。2024 年臺灣的總統大選也即將舉行,或許荷蘭正在經歷的一切能帶給臺灣啟發,更期許各黨派的候選人們可以將眼光放遠,提早準備邁向淨零的轉型挑戰。

更多綠色和平文章
打一場永續網球!實地參與英國溫布頓公開賽
歐盟2035年禁售燃油車!電動車時代來臨,韓國傳統汽車從業人員如何應對?

The post 荷蘭農民抗爭反對限農政策,環境永續與農業轉型的兩難 appeared first on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