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辜汪人文精神和兩岸和平的初心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辜汪會談今年正好30周年,30年在中國人眼中正好是一個世代。30年前的舞台早已物換星移,30年前的主角也哲人已遠。對照今日的兩岸關係,人去樓空,徒留唏噓。

但時代發展不會因為主觀意志而轉移或停頓。一衣帶水的地緣關係也不會因為愛恨情仇會有地殼變動。即便在台灣一些人士將兩岸談判視作達摩克利斯的懸頂之劍,與其鴕鳥心態的抗拒與延宕、甚至託付他人,不若勇敢承接歷史的宿命與使命。回顧30年前的辜汪會談,重新面對兩岸互動談判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冷戰結束,後冷戰格局的變化是辜汪會談的舞台背景設定。蘇東共產政權瓦解,原本中國對美國的聯中制蘇的戰略價值頓失,美國也正在重新評估對中政策。兩岸都利用這個歷史機遇,追求戰略自主的最大化。

剛上台不久的江澤民也正要將中國帶出六四的陰影,重新塑造中國形象,並通過給人兩岸政治談判的印象,強化政權的合法性。在台灣,蔣經國逝世開啟李登輝時代,作為第一位台灣本土的中華民國總統,則希望以去內戰化重構兩岸關係,追求兩岸互動的制度化與對等。

在兩岸交流實務層面,大陸改革開放與台灣開放探親後,兩岸交流密切,特別是台商赴陸投資的經貿往來,需要制度性的規範與保障,有待公權力的介入。基本上,辜汪會談在相互包容與默許下,各取所需,求同存異,讓這歷史性的會晤留下成功的記號,成為日後兩岸交流的典範。

有了舞台,唱作俱佳的主角也很重要。兩岸分裂分治以來,密使穿梭的傳聞就一直不曾間斷。尤其是李登輝上台後,意識到密使滿街走、偽傳上意的現象十分危險,決定適度公開溝通管道。1992年當時的總統府辦公室主任蘇志誠向陸方提議由辜汪兩位德高望重的人士會面,為兩岸高層接觸跨出第一步。

辜汪兩老不僅以分掌兩岸半官半民的海基會與海協會,更重要的是兩人在國內外的聲望與歷練,皆為代表兩岸高層的不二人選。由於雙方首次高層代表見面,舉世矚目,各自背後自然有縝密的推演與編排。即便如此,兩人也不只是照本宣科唱過場。兩人豐富的人文精神與儒雅風範讓這次會面不僅具有高度的政治象徵意義,也提高到了文化的層次。

根據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劉德勳回憶指出,辜振甫在進行兩岸交流談判時,把自身的中華文化特質發揮到極致。而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也觀察到,汪道涵基本上帶有中國舊式文人的色彩,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執著,「江八點」中關於中國文化的建議就是出自他的意見。這樣的文化高度難以企及,卻是未來兩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基調。

辜老與汪老雖有不同的國族經驗,但更有共同的文化語言,讓兩人不但有追求兩岸和平的初心,也有對話順暢的默契。台灣在長期「去中國化」後,未來與大陸交流談判的人才是否仍具知己知彼的優勢,是必須思考的。

冷戰結束後大和解的時代已經過去,世局來到大爭之世。中美對抗日漸白熱化,台灣被捲入大國博弈,成為戰場的機率大增。在中美對抗的擠壓下,兩岸戰略轉圜的空間也受到限制。

台灣經過30多年的民主化與本土化,人民的文化與國族認同也產生重大轉變,更加限縮了台灣的戰略空間。2003年辜汪會談10周年,辜老發表書面談話,指出兩岸菁英應該思考有無共同需要,以及共同需要中的先後之別。無論是時代背景與世代觀念的轉變,目前兩岸交流都出現更大的困難。辜老這番話不妨作為兩岸恢復交流的起點。

(作者為退休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