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記者眼中的十九大

工商時報【賴瑩綺】 踏入兩岸線未滿8個月,在十九大(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前3個月,我就接獲這5年才一度的大任務,還記得當時真是無比雀躍。直到大會召開前2天,我人生首度踏進北京城,11天的所見所聞猶如讀了好幾本書。 北京霧霾嚴重,眾所皆知,雖然行前同事安慰我,一定會出現所謂的「十九大藍」,但踏出機場的第1步,灰濛濛的空氣瀰漫四周,我下意識憋氣了幾秒鐘,最後轉個念,「還要不要活,算了,擁抱它吧,下次吸霧霾,不知何時呢!」 陸史上最嚴停工令 其實北京當局這幾年為捍衛藍天,祭出不少措施,9月底時,還頒發史上最嚴停工令:「冬季4個月,城內6區工程作業全禁止」,就是要確保蒼穹蔚藍。 這也引出不少笑談,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台灣人告訴我們,「措施執行前,一旁的工地,像用光速施工,咻一下就好了。」效率讓人讚嘆。 而我想,當局也希望屆時在3千多名中外媒體記者面前,展示其領導有方,治汙有成。只是十九大期間,過往大會有的藍天,怎會消失無存,還是令眾媒體錯愕。 雖說十九大是大事,畢竟接續5年,到底哪些人主宰這幅員遼闊,正快速崛起,又將影響全球政經大國,茲事體大。但對小老百姓來說,食衣住行要照做照過,除了搭地鐵,隨身包包要進X光機,口袋及腰間,還要被安檢人員用金屬探測器掃個兩下外,上班族朝九晚五的上班,校園也依舊朝氣蓬勃。 這回,參加了一場知名大學的討論會時,我的長官向某位教授表明這回到北京的主要任務時,那位教授不假思索的說:「十九大有什麼好採訪的,都他們在說而已啊。」即使我們早知道大陸的一言堂生態,但從他們的學者口中說出,十分有趣。 在討論會前,主辦人不忘提醒大家,別把內容上傳網路,或太過宣揚,然後關起門來,左批「去槓桿」是偽命題,右打「去產能」只是圖利國營企業,「三去一降一補」罵了兩個,要不是受限於主題,還真激起我的求知慾,其他是不是同樣有問題? 這也解答了我這幾年的疑問,在全球化大陸與世界接軌知識門大開的情況下,大陸民眾不是笨蛋,只是要說與不說,能不能說而已。 一代一線牽動兩岸交流 此外,今年大陸將涉台的「三中一青」政策改成「一代一線」,意圖深化對台灣青年與基層國民待遇之際,我們安排了在陸打拚的台灣青年專訪。第一位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航)就讀的台灣學生,專訪主題原為其在大學期間就創業並獲天使輪投資的事蹟,但閒談之餘,他提到自己曾因是台灣人,而被拒於實驗室外。 另一位經營眾創空間的台籍總經理,也表示如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台青要獲補助空間有限,也不諱言即使大陸市場大,但本地人的競爭已相當激烈,台青發展不易。 行前我曾聽某位台商說,大陸官方要求台商提供實習機會以吸引台青在陸工作或創業,且須達到指定「業績」。大概是本次樣本不足,且層面落實情形不一,才會有相牴觸的採訪結果。 在習近平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及要「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台青未來在兩岸間的發展與流動,得好好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