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研究:出現新冠症狀前5天 傳播性最高

美國醫學會雜誌 (JAMA)1日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體出現新冠症狀前五天,病毒傳播性最高,染病一周後傳播性則開始降低;該研究也稱,持續追蹤新冠患者及其接觸民眾,甚至隔離新冠症狀者,均難有效遏止病毒傳播,維持安全的社交距離有必要。

美國醫學會雜誌1日公布的「台灣新冠肺炎傳播接觸與追蹤評估暨病症前後傳染風險」(Contact Tracing Assessment of COVID-19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Taiwan and Risk at Different Exposure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Symptom Onset)研究報告,是由多名華人醫生合力研究台灣100例新冠肺炎確診者,及與患者緊密接觸的2761人,旨在探討新冠肺炎傳播力度是否與身邊親屬相關,以及患者出現病症前後感染他人的風險高低;眾人研究的100例患者包括56名男性和44名女性,接觸者則包括患者的家庭成員,親友和相關醫療衛生人員。

研究中,2761名接觸者共有22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又以與患者密切相處的家庭成員、親友的發病率為多,而40歲到59歲者,以及60歲以上群體,感染病毒機率也比其他年齡層高;此外,與出現新冠病症者接觸者,感染病毒機率也比與無症患者接觸者高,病毒可傳播的潛伏期和連續性的中位數落在4.1天。

另外,專家也認為,隨著患者染病時間推移,病毒的傳播性逐漸削弱。研究發現,與出現病症四到五天患者互動者,隨後出現類似病症、確診新冠肺炎者,比與出現病症超過七天患者接觸者多,認為第七天病毒傳播性開始下降。

不過,專家也指出,鑑於新冠病毒引起的發燒、呼吸困難等臨床症狀,多已是染上病毒後的第五天到七天,民眾極有可能在居家隔離前就把病毒傳播出去;對此,研究指出,即使要求居民自我隔離,或以科技追踪疑似病例,可進一步控制疫情擴散,仍應積極推廣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才能終止病毒傳播鏈,並盡可能遠離易染疾病的耆老等高風險群體。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兩天死了近5000人!美疫情爆發以來最慘紀錄
「月底幾乎全美重啟」 白宮經濟顧問:第4輪紓困可免了
未獲500元孩童紓困金?國稅局:明年才能申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