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工與太平洋鐵路故事「鐵馬金山 籌拍推進 歸亞蕾擔綱

5月10日是美國太平洋鐵路全線貫通155周年紀念日。以華裔和愛爾蘭勞工修建太平洋鐵路為背景的好萊塢電影「鐵馬金山(The Year Of The Iron Horse)」籌拍繼續推進,可望盡快落實最後三分之一資金,早日開拍。

日前剛參加155周年紀念大典,從猶他州回到洛杉磯的「鐵馬金山」執行製片人楊華沙表示,影片預算7000萬美元,中美雙方各半,目前將近70%的資金已經落實。因為新冠疫情以及好萊塢近年的多次長時間罷工,美國方面的籌款一度受阻,現正重新加快當中。

楊華沙表示,她從2015年開始籌拍「鐵馬金山」,與招募資金同時進行的是搜集歷史資料。雖然當年參與鐵路建設的華工很多,但留下的資料相當少,尤其是1900年之前的歷史資料,相當欠缺,很多華工連名字都未被記載。但她相信,太平洋鐵路修建的歷史,以及其間發生的許多故事,應該搬上銀幕。

「鐵馬金山」講述的是華工和愛爾蘭人共同修建太平洋鐵路的故事。1865年,美國內戰剛結束。25歲的美軍下士Jack McNutt從戰場廢墟中走出來,他是愛爾蘭移民,沒有根基,也看不到前途,他模糊的夢想是,到西部去。「那裡的河流能淘到金子,更何況,我的哥哥已經在那裡」。

在中國南京,26歲的農民吳京也在思考他的命運。各地武裝叛亂和持久乾旱,民不聊生。吳京告訴他的舅舅,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去一個叫金山的地方,將財富帶回給家人。

「鐵馬金山」的故事就這樣開始,西部淘金、移民浪潮、橫貫大陸的鐵路建設作為歷史背景,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關於兩個男人的故事,一個是愛爾蘭裔美國人,一個是語言、文化全都陌生的中國人,兩人卻在後來修建鐵路的六年甚至更長時間裡,從競爭、衝突、對抗轉化為相識相知、互助互救的生死之交。

劇本中還穿插不少人生故事,例如Jack的哥哥為生存而改變名字以隱藏愛爾蘭人血統,兄弟情誼逐漸疏遠;吳京的舅舅早逝,吳京決心將他的遺體運回中國;毛麗則是一位青樓女子,被洗衣女工格蕾絲從妓院救出;格蕾絲看似簡單,卻是沙加緬度唐人街的靈魂人物;從小失去父母成為童工的潘松,不太可能再回到他的祖國,但他夢想有一天能夠進入哈佛或耶魯大學。

Jack和吳京的故事,隨著太平洋鐵路完工、最後一根鉚釘在猶他州海角峰被打入地下而接近尾聲,兩人的夢想終於實現;兩人以後的人生路,卻再次走向不同方向,但他們知道,彼此結下的生死友情,像金子一樣閃光和堅韌,終身不忘。

「鐵馬金山」已初籌製作陣容,由兩次艾美獎得主、知名導演、編劇和製片Walter Hill執導。製片則由Howard Kazanjian擔綱。歸亞蕾獲邀擔任女主角。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多數高齡族未做好長照規畫 無論費用、地點或心理皆無準備
長照需求日增 缺工情況卻遲遲難解 主因待遇太差
中國環台軍演後 拜登:願使用武力保護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