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打了套組合拳:左手鴻蒙,右手光刻機
對科益虹源的投資,意味著華為終於要向芯片製造王冠上的明珠——光刻機——發起進攻。
近日華為先是發布了HarmonyOS 2操作系統,隨後又宣布將HarmonyOS的基礎能力全部捐獻給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一時賺足了眼球。鴻蒙的面世,意味著華為應對安卓禁令“B計劃”已經生效,在操作系統方面,華為從此不再受制於人。
而與此同時發生的另一件事,雖然沒有像鴻蒙那樣引起巨大的關注,但重要性絲毫不弱於鴻蒙。工商信息顯示,華為的全資子公司哈勃科技,在2021年6月2日完成了對光刻機光源廠商科益虹源的注資,持有其4.76%的股份。華為在2019年成立投資平台哈勃,專攻半導體產業鏈。對科益虹源的投資,意味著華為終於要向芯片製造王冠上的明珠——光刻機——發起進攻。
華為被“卡脖子”,在“軟”的方面是操作系統,鴻蒙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硬”的方面是芯片製造,進軍光刻機將解決這個問題。重壓之下的華為,用兩年時間硬是無中生有的趟出了一條路。
將國產光刻機推向28nm
公開信息顯示,科益虹源在2016年由中科院微電子所和北京亦莊國投聯合發起成立,其它股東包括中科院旗下的國科控股等。這樣的背景,顯示出科益虹源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在哈勃這輪融資之前,科益虹源沒有進行過增資。一位投資人向投中網表示,科益虹源這家公司比較低調,據他所知不太接觸財務投資人。
科益虹源這家公司的名字極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但從官方披露的直言片語的信息還是不難看出,這是一家在中國半導體產業鏈上極其重要的公司。
經過這幾年的科普,現在大家都知道了,芯片製造過程中最關鍵的設備是光刻機。芯片製造是將芯片設計在晶圓上實現的過程,其中“光刻”的環節,即利用光刻機發出的激光實現對電子線圖的“複印”,可以占到整個芯片製造耗時的40 ~50%。光刻機的先進程度直接決定了芯片的工藝水平。高端光刻機不能國產化,是中國半導體產業長期的痛。目前最先進的國產光刻機來自上海微電子,只能做到90nm製程,距離28nm以下的先進製程還很遠。
光刻機的國產化是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中光源是核心組件之一,其波長范圍決定了光刻機的工藝能力,這正是此次拿到哈勃投資的科益虹源所攻堅的“城牆口”。
根據官方報導,科益虹源是國家02重大專項“準分子激光技術”成果的產業化載體,開展浸沒光刻光源的關鍵技術攻關以及產品開發,進入國際上最高端的DUV光刻光源產品系列。
科益虹源攻克的ArF浸沒式激光器技術,可以把國產光刻機一舉推向28nm以下的先進製程。這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歷史性節點。採用ArF光源的浸沒式DUV光刻機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廣泛的光刻機,可以完成45nm-10nm製程的芯片製造,足以應付絕大部分使用場景,中國芯片製造受制於人的局面將得到根本性的改觀。
根據官方通稿,2018年科益虹源實現了自主設計開發的國內首台高能準分子激光器出貨,打破了國外廠商的長期壟斷,是國內第一家、全球第三家實現193nm ArF準分子激光器量產的企業。2020年4月,科益虹源集成電路光刻光源製造及服務基地項目開工建設,投資達5億元。
2020年11月,上海浦東金融局發布新聞稿顯示,上海微電子預計將於2022年交付首台28nm工藝國產沉浸式光刻機,國產光刻機將從此前的90nm製程一舉突破到28nm製程。這一消息振奮了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界。雖然官方並未確認,但業內一般認為其光源系統來自科益虹源。
哈勃在這個時間點上投資科益虹源,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華為已掏出30億元,用投資再造產業鏈
華為在2019年設立子公司哈勃科技,專門用於半導體產業鏈的投資。兩年來哈勃的投資規模急劇膨脹,華為已經向哈勃追加了三輪投入。2019年哈勃只有7億元註冊資本,而在2021年5月31日的增資之後,已經增加至30億元的規模。
在2020年7月,因為一則“光刻機工藝工程師”的招聘公告,曾讓坊間熱議華為要做光刻機了。雖然事後證明這只是一場烏龍,但華為要重造產業鏈的決心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華為要做XXX”一類傳言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可以預見,華為對科益虹源的投資不會僅僅只是投資而已。
目前,哈勃科技已投資了多達38家公司,投資範圍涵蓋半導體設備、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芯片設計等半導體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從這些項目,能窺見華為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風格,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投資一個億,訂單十個億”。在投資的同時,華為的技術支持、海量訂單往往也隨後就到。通過哈勃的投資,華為相當於已經再造了一條圍繞自身的產業鏈。
哈勃第一個完成IPO的項目是模擬芯片廠商思瑞浦,2020年9月正式上市,目前市值超過400億元,在2019年7月,哈勃投資以7200萬元認購了思瑞浦增發的224萬股股份,投後估值僅9億元。思瑞浦之所以能夠在不到兩年時間增值40多倍,華為的扶持功不可沒。在投資的第一年,華為就給了1.7億元的訂單,讓思瑞浦的當年的營收同比暴增167%。
全球首家量產5G介質波導濾波器的生產商燦勤科技也是如此。2018年下半年,燦勤科技在國內率先實現5G介質波導濾波器的規模量產,這是5G基站的關鍵部件,屬於過去“卡脖子”的產品,因此引起了華為的注意。哈勃投資接洽要入股,華為的訂單也接踵而至。僅僅憑藉5G介質波導濾波器這一款產品,燦勤科技就此實現了公司的脫胎換骨。在2020年,來自華為的收入佔其總營收的90%以上。
對華為而言,這些投資在實現戰略協同的同時,財務回報也非常可觀。前面提到的40多倍回報的思瑞浦只是一例,在科創板上,一隻“華為軍團”正在慢慢浮現。6月4日,燦勤科技科創板IPO提交註冊。5月31日,碳化矽襯底廠商山東天嶽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4月15日,儲存芯片廠商東芯半導體科創板IPO獲得通過。它們都是哈勃科技在過去兩年間投資的項目。哈勃真乃“硬科技第一VC”。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