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聯發科終有一戰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作者 邱麗婷。36氪經授權轉載。

在華為榮耀日前推出號稱不是傳統電視,而是電視未來的智慧屏之後。大家除了對華為的新佈局感到驚訝之外,也對華為芯片在這個領域的表現有了更多的關注。

據騰訊科技記者郭曉峰題在其題為《消費電子的「野蠻人」:華為搶佔電視市場會成功嗎?》的文章中披露,2010年之前,中國電視芯片對於國外產品的依賴相當嚴重。

而後,以華為海思、中星微電子為代表的國產芯片企業逐漸打破了市場格局,使電視芯片的國產化率逐步提升。數據統計到2017年,國產芯片在電視芯片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60%,其中,華為海思獨佔鰲頭。目前,市面4K電視芯片上華為海思的份額超過50%,其次是聯發科

說來也巧,這並不是華為與聯發科的首次同台競技。明明一個依靠研發光盤存儲技術和DVD芯片起家,而另一個以通訊設備起家,八桿子打不著的兩家廠商,卻在消費電子領域有著極其相似的佈局,這也直接導致了兩家在多領域的直接競爭。

雖然一個是系統廠,一個是無晶圓廠,但從目前雙方的芯片佈局上看,華為和聯發科在多個領域必然會有一戰。

01.手機芯片市場的假想敵

其實寫華為和聯發科在手機芯片領域的競爭,很多讀者會覺得很牽強,畢竟華為是聯發科的客戶,而華為海思的芯片也只是自用。但如果我們把華為終端獨立,把做手機芯片的華為海思與聯發科對比,他們是不是就互為「假想敵」了?

回看雙方的手機芯片發展史,聯發科是相對較早進入這個領域的,他們在2001年就做出了從光驅動芯片走向手機芯片的決定。在功能機最後幾年和智能手機前幾年,聯發科是手機領域的絕對王者,國內無論是中華酷聯,還是如天語、TCL、長虹等老牌廠商都用它的手機芯片,當時台灣fabless龍頭在全球風光無限。

而成立於2004年的華為海思直到2009年,才推出K3處理器這款試水作品,與展訊、聯發科同時競爭手機市場,初戰告敗。但華為不氣餒,隨後又推出了K3V2,並將其用在其手機上。

K3V2號稱是當時全世界最小的四核A9構架處理器,性能上與當時主流處理器如三星的獵戶座Exynos4412相當,但還是比不上聯發科在2013年底發佈的MT6592,MT6592在性能、功耗、兼容性等方面全部佔優。雖然各方面都略有不足,但是這仍舊是屬於華為芯片的重大突破。

走進4G時代,大家都開始搞八核處理器,反對者如高通,也屈服於中國市場,推出了驍龍615。華為與聯發科也不例外,2014年2月,聯發科推出MT6595,同年6月,華為推出麒麟920。雖然麒麟920和MT6595都是「真八核」4G芯片,性能還是有差距的。但據當時的媒體報導,後者的跑分是超過前者的。

MT6595的誕生很明顯可以看出聯發科想要擺脫廉價低端的形象,想要向中高端轉型,不過其GPU 圖形處理能力、通信基帶仍然是弱項。反觀麒麟920,作為華為第一款高端處理器,它交出了一份近乎滿分的答卷,搭載這個芯片的華為Mate7大賣,從此華為拿到高端市場的號碼牌。而聯發科,卻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在「真八核」市場獲利以後,它又試圖用「十核」再現「真八核」的輝煌戰績,在2015年初,聯發科高調地在巴塞羅那電信展上首次向全球曝光其高端產品Helio。當年的聯發科研發高端芯片固然是公司發展的必然,也是形勢所迫。

又因為高通驍龍810出現發熱嚴重和續航不足的問題,使其看見了希望。但高通在短暫失手之後,迅速用新產品奪回了市場,讓正在走向高端市場的聯發科步履維艱,同時把高端芯片降頻、降低規格,推向中端市場;再把中端芯片降低規格,立馬推向低端市場。一招田忌賽馬被高通用的賊溜,聯發科至此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不僅僅進不了高端市場,連中低端市場都沒有保住。

而此時的華為卻在不斷發力,2015年的麒麟920在高通失利下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得益於麒麟920的成功,其又在2016年推出麒麟950 SoC芯片,穩紮穩打,不斷積累口碑,經過改進的麒麟960更是被稱為華為的又一里程碑,它被當時美國科技媒體AndroidAuthority評選為「2016最佳安卓手機處理器」。自此,華為算是真正站穩了腳跟,走進了行業的領先位置。

走進2017年,AI成為了全行業最熱的詞,聯發科推出 Helio X30,華為也推出了麒麟 970,都屬於旗艦產品。綜合性能上卻有明顯差距,搭載 Helio X30 的智能手機,也僅有魅族 Pro 7系列和美圖 V6。但華為在2018年先後推出的旗艦產品麒麟970以及麒麟980,幫助華為在2018年第二、第三季度手機出貨量超越蘋果。

聯發科在去年年底推出了P90,在早前的台北電腦展上也默認了他們高端的5G SoC,他們更將在下周推出一個針對遊戲市場的SoC。到現在,聯發科似乎已經醒過神來,但華為通過其7、8和9三系列的芯片,已經成為了這個市場的一個重要角色。

02.電視芯片市場的針鋒相對

再說回電視芯片,我們來看一下聯發科的最新財報數據,2019 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其營收達到 527.22 億新台幣(約合17億美元),同比增加 6.2%,淨利潤 34.16 億新台幣,毛利率更是達到 40.7% 創下三年半以來新高。

聯發科營收能夠實現增長,電視芯片業務必須擁有姓名。

要說聯發科的電視芯片,就不得不提MStar(晨星半導體),作為互聯網電視行業的當紅炸子雞,MStar的地位無人能及。它成立於2002年,曾經挑戰顯示器芯片市佔率超過六成的市場龍頭捷尼(Genesis Microchip),也曾在技術上槓上當時資本額大它近20倍的瑞昱半導體;接著,它擠掉聯發科,拿了電視芯片的寶座;如今,這些領域它都已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

到2012年,Mstar逼得越來越近,於是聯發科坐不住了,就將其收入囊中,為自己所用。MStar旗下的智能手機芯片和其他與無線通信有關的業務併入到聯發科,由聯發科主攻手機芯片。MStar的重心回到電視芯片,經營LCD電視芯片業務的晨星半導體的子公司保持獨立實體身份,繼續在智能電視市場攻城略地。

根據數據統計,2013年在中國液晶電視主控芯片市場,晨星的市場份額為65%,聯發科技的市場份額為15%,合計市場份額為80%,所謂出道已是巔峰。市場新進者如華為、銳迪科等廠商的增加,讓國內主要電視廠商對聯發科和晨星台灣的依賴程度開始不斷降低,到2017年上半年,晨星台灣市場份額約40%-45%,聯發科技市場份額約5%-10%,合計低於50%。

2013 年的華為海思協助創維推出了首台自主研發的OLED電視。而後其電視芯片開始得到發展,不僅是國內廠商,就連夏普也是海思的迷妹。到2017年,華為海思電視芯片已佔據國內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領先於聯發科。

這一情況或在華為宣佈進軍電視界後發生改變。有業內專家表示,國內企業普遍擔憂同業競爭,華為這一舉措,勢必會讓國產電視企業思考是否要繼續使用其芯片,蘋果因為擔憂它的iPhone與三星的智能手機業務的競爭關係將芯片代工業務轉交給了台積電,國產手機企業因擔心與華為的同業競爭關係在早期華為推出手機芯片的時候均不願採用,都證明了這一點。

同樣,如果它們繼續採用華為海思的芯片,就可能導致自己的研發進度被華為所知,有利於華為電視業務與其競爭,這不是它們希望看到的,因此最終受益的或是緊隨其後的聯發科。

而聯發科本身也很爭氣,據消息稱,聯發科於近日發佈了旗艦級智能電視芯片S900,該系列芯片支持8K視頻解碼與高速邊緣AI運算。採用聯發科S900芯片的設備還將支持聲紋識別、本地語音助理等功能,並可通過NeuroPilot平台連接智能設備,作為AIoT的控制中心之一。據悉,聯發科S900平台方案現已量產,終端產品將於2020年初開始對外供貨。

外部電視廠商曖昧的態度與聯發科新品的量產都在一定程度上對華為海思形成了極大的壓迫感,這一場電視芯片戰鬥最終誰會勝出成了未知數。

03.物聯網芯片市場的暗中角力

這又是一個正在明爭暗鬥的市場。而聯發科在物聯網的佈局早在3G/4G時代就開始了。

在2015年,聯發科就推出了針對物聯網市場的低功耗芯片MT2503,這個產品廣泛用於共享單車領域。他們同時還在更早佈局的Wi-Fi、藍牙等無線連結晶片解決方案就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基礎,這些都是目前物聯網市場是必須的技術,這也幫助聯發科在這個市場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據統計顯示,目前60%-70%的智能音箱都採用聯發科的解決方案。

為了滿足物聯網市場的需求,聯發科更是推出了i300、i500和i700三個系列芯片。尤其是近期發佈的面向AIoT的i700解決方案,擁有八核CPU和高性能GPU,為其帶來行業領先的AI邊緣計算能力,可加速AIoT設備的研發,適用於智能城市、智能建築和智能製造等各種場景。

而在現在熱門的NB-IoT市場,聯發科的佈局也非常積極。

去年6月底,聯發科推出了旗下首款NB-IoT系統單芯片(SoC)——MT2625,並打造了業界尺寸最小(16mm X 18mm)的NB-IoT通用模組,以超高集成度為海量物聯網設備提供兼具低功耗及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該方案支持 3GPP NB-IoT(R13 NB1, R14 NB2)的450MHz-2.1GHz全頻段運作,適合全球範圍內智能家居、物流跟蹤、智能抄表等靜態或移動型物聯網應用。

雖然MT2625芯片在性能方面的優勢較為突出,但是從目前商用進度方面來看,明顯落後於華為海思。

在今年三月份物聯網大會上,公佈了一份《世界物聯網排行榜》的榜單,該榜單統計了全球千家物聯網企業的排名,高通、思科,谷歌、博世挺進前五,華為位居榜首。

華為物聯網在其三大業務群都有涉及,進行多元化發展。包括運營商業務的NB-IoT及eMTC網絡、企業業務的雲服務與智慧城市,以及消費者業務的智慧家庭等。

海思在NB-IoT芯片領域早已投入研發,2017年9月,華為海思推出了全球首款正式商用的NB-IoT芯片——Boudica120,隨後趁熱打鐵,推出第二代芯片Boudica 150。配合海思的LiteOS物聯網操作系統,能夠豐富開發工具,降低了物聯網開發門檻,幫助運營商和企業客戶實現多行業終端的快速接入,以及豐富應用的快速集成。

4月10日,2019深圳第七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CITE2019)上,華為首次公佈:目前NB-IoT芯片總發貨量已經突破2000萬。

不僅如此,華為自主研發的用於華為路由器的凌霄芯片,也意味著榮耀官方正通過智能路由網絡數據傳輸為IoT佈局。

5G的到來對於華為來說是很有優勢的,華為手握關鍵技術,大量的5G基建將依賴華為的設備,因此在這個5G時代將立於不敗之地。

04.安防IPC芯片的迷霧

這是一個其實群雄並起的市場。近幾年來,在安全等多種需求的推動下,視頻監控市場呈現了快速增長的趨勢。IPC芯片受益於網絡攝像機的大範圍普及,具備極大的成長空間。根據業內專家預測,國內IPC芯片的市場規模在30億人民幣以上,增速超過30%。這一快速成長的細分領域將成為國內各大安防芯片廠商競爭的焦點。

IPC SoC芯片主要集成ISP技術和視頻編解碼技術。這些年在視頻編解碼芯片領域,上游廠家如TI,安霸等從未停止過競爭,國外廠家的技術積累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而海思依託近十年國內安防市場的蓬勃發展,也不斷在產業上游下足功夫,自主研發自己的視頻編解碼芯片技術,在某些技術領域取得領先地位,通過專利和技術突破構建市場堡壘,形成競爭優勢。

目前該市場最主要的玩家包括海思、德州儀器(TI)、安霸。其中海思憑藉其出色的性價比,目前已佔有較高的市場份額。根據數據統計顯示,在2014年的IPC SoC芯片市場上,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將國內市場份額從37.3%提升到了64%,將德州儀器拉下了馬。目前的網絡攝像機(IPC)SoC芯片市場中,海思半導體可謂一家獨大。

然而,在這一領域華為並不能高枕無憂,據瞭解,華為海思正在被一眾廠商窮追猛打,其中以Mstar最為兇猛,Mstar是誰?在前文中小編已經向大家解釋了這家最終被聯發科併購的芯片廠商。在與聯發科聯姻之後,不僅是電視芯片方面,Mstar也在大力發展安防芯片產業,不斷槓上華為海思。

面對這種情況,華為開始加大在安防攝像頭領域的投入,尋找另外的機會。華為海思在安防方面不僅要面對頭部玩家不斷湧入市場的壓迫,同時還有像Mstar這樣的廠商加入競爭行列,之後的如何定位還需仔細考慮。

05.誰才是亞洲IC設計的一哥?

這兩年來華為海思的呼聲越來越高,今年有大概率會超過聯發科。從營收來看,2018年華為海思營收達到503億,和聯發科的520億相比,已經是處於同一檔次了。

而在今年第一季度,華為海思營收就達到了17.55億美元,同比大漲了41%,增速遠遠高於其他半導體公司,而聯發科約達17億美元,已經稍落後於華為海思。根據IC Insights今年五月發佈的報告顯示,華為海思(13名)銷售額已超過MTK(15名),成為了亞洲最大半導體供應商。

但在最近,聯發科動作頻頻,華為則遭遇了一些阻礙,相信亞洲芯片雙雄的競爭將會持續。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