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導演紀錄片 揭露進名校秘辛

華裔導演陳東良(Dan Chen)的紀錄片「Accepted」在2021 年翠貝卡電影節上首映,講述了四名蘭德預科學校(T.M. Landry College Preparatory)的高中生的故事。該校雖以非裔為主,但陳東良認為天下父母對孩子的寄望都可同理,而且名校對少數族裔的配額讓族裔間互相爭鬥,才是美國教育系統最大的問題。這部紀錄片已由格林威治娛樂公司(Greenwich Entertainment)獲得北美發行權,7月1日在戲院上映。

為進名校要付出什麼代價

蘭德預科學校是路易斯安那州農村的一所非傳統的K-12學校,該校創始人蘭德夫婦2005年從只有五名學生的家庭學校開始,招收對象多是工薪階級,以非裔為主。該校不使用教科書,每月學費或高達675元,卻能將學生送入耶魯、哈佛、史丹福等名校。這吸引了四名紀錄片中的主角Alicia Simon、Adia Sabatier、Isaac Smith和 Cathy Bui來到該校。他們有的是因為這意味著可以和更多同族裔的黑人孩子在一起,有的因為想追隨兄長的腳步,越南裔的Cathy Bui則希望能給她和她照顧的殘疾姐姐過上更好生活的機會。而當2018年紐約時報揭露該校存在偽造成績單和大學申請的醜聞,蘭德夫婦在精神上和身體上虐待學生。2019年,美國聯調局開始調查,四名學生有了轉學的想法。

因製片人朋友邀約,陳東良對該主題產生興趣,他是在堪薩斯州小城長大,經常是唯一華裔生,很能理解來自農村地區的少數族裔孩子,要克服什麼困難才能進入名校。他不僅希望觀眾能看到為夢想的努力,還應該提出質疑,追求夢想時都付出了什麼,可能付出了心理健康,讓人不健康的壓力,抑或質疑這些大學的總體情況,以及其如何選擇學生。

菁英大學竟喜歡悲慘故事

他表示,菁英大學喜歡悲慘的故事,想要孩子們在申請中講述悲慘的背景故事,而這些故事甚至不一定是真的。「我忍不住覺得這是一種奇怪的變態,尤其是學校本意應是教育和賦能(empowerment),以及幫助孩子獲得思考和知識」。「相反,它有點轉向,讓想要進入學校的人陷入奇怪的權力鬥爭」。他希望學生、老師和家長都能開始質疑這些菁英機構在追求的東西,是否與本意已南轅北轍。

在談及美國名校錄取,亞裔學生需要比別的族裔更高的分數才能進入同等的學校,這讓許多華裔家長感到不滿,甚至遷怒其他族裔,認為其他少數族裔受惠於傾斜的招生標準。但這部以非裔學生為主的紀錄片,卻揭露該問題的本質在於教育體系本身。

招生種族配額本就不合法

如陳東良所說,無論亞裔還是非裔學生,人們應該意識到這些菁英大學在試圖限制任何少數族裔的數量。理論上來說,種族配額本就不合法,而更加不公平的是讓少數族裔不得不互相爭鬥,「正是因為這些菁英們說,喔我們只有這麽多的空間可以給你們」。

他認為,其實亞裔和非裔父母在這方面都應互相同理,「如果一個黑人家庭想要讓孩子進入大學,你不認為他們會利用任何可用的機會嗎?就像亞裔父母會使用任何可用的機會一樣」。家長不應該責怪其他考上大學的家庭,而應該質疑這個招生體系。

影片中有一個學生就發現這些菁英學校都是以白人為主,於是去了歷來以黑人為主的大學,因為覺得自己被接受程度更高。這可能並非適合所有學生,只是一個選項。大家應該看更大的視野,到處都有機會,而不是只有菁英學校。

越裔女孩與神話背道而馳

影片中的越裔女生,是第一個質疑體制和學校的人,「她有點走自己的路」。同為亞裔,陳東良表示非常自豪,因為這個女孩與所謂的模範少數神話背道而馳。「人們總是覺得亞裔很有錢,他們過得那麼好,憑什麼抱怨」,但Cathy Bui是影片中幾個孩子裡,家庭條件最窮的,「所以我真的為她感到驕傲,願意勇敢地參與這部電影,並表明『嘿並非所有亞裔都有錢,也有一些有非常困難的情況,但仍然非常努力地克服困難』」。

電影圈也有少數族裔困境

陳東良出生和成長在堪薩斯州,父母來自中國湖南,父親到堪薩斯讀博士並留下安家。在談到他的升學經歷時,他笑說不是那種成績好的學生,但從小就有電影夢,高中時就開始嘗試拍電影。而父母不僅支持他,甚至鞭策他「必須要做好」。當年他升學時,被堪薩斯大學電影專業錄取,他覺得朋友也都去該校,他也很知足,但父親與他談話,鼓勵他申請更好的學校,於是他又遞出申請,最後被南加大電影專業錄取。

但他坦言在電影圈,也面臨和這些少數族裔學生一樣的困境,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做成電影,「有掌握權力的人,他們可以給你資源去拍電影,但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正如這些學生想要進入好大學,而鑰匙被緊緊地握在看門人手中。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南加華人大媽大叔互毆 只為爭廣場舞第一排 驚動警察救護車
俄州10歲女童遭強暴 懷孕6周禁墮胎 被迫赴印州求助
200中國投資人告美地產商挪用1億元 遭威脅撤綠卡申請